“授人以渔”帮扶方式当成常态 2021年08月23日  
  “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可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对受助者来说却是受益无穷的

  ■张丽萍

  日前,岭底乡的夏同学结束暑期打工生涯,收到了人生第一笔劳动所得2050元,这笔钱足够她开学后一学期生活费。夏同学即将进入读职校,但家庭无力承担其上学开支,社工和志愿者帮她找了一份假期临时工。岭底乡另一名家境困难的周同学,也同样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份暑期工,自己打工赚生活费。相关公益组织认为,这种“授人以渔”的帮助方式让受助者更有尊严。(8月16日《乐清日报》)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个报道后,都会对爱心人士的良苦用心和这几位同学的自强精神点赞。爱心助学是公益活动的一大主题,每个学期开学前,都会有爱心企业或个人助学帮困的温暖场面出现。从方式上看,这些年的爱心助学以直接资助最为常见,爱心企业或个人一般包揽结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直至其完成学业。这种方式对资助者和受助者都比较方便,资助者的爱心也毋庸置疑,但未必是最合适的,尤其是对已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年龄稍长的学生。像大学新生,一般已至18周岁,已是成年人,如果换种方式,只资助他们上学期间的部分费用,同时帮他们找一份力所能及的临时工作,由他们自己解决另一部分的费用,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都不无禆益,相比包揽所有费用的做法,显然更有利于他们在逆境中奋发成才。

  不只是贫困生,除了年事已高或身患重疾者,对其他贫困人群来说,“授人以渔”的帮扶方式同样需要提倡。曾听我市一位在鄂创业的企业家说起他的一个扶贫故事:他结对帮扶的朱某家中有两个老人,一家三代挤在一间逼仄的小阁楼里生活,为照顾老人,朱某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做零活赚点钱,生活非常艰难。这位企业家走访发现,朱某其实可以在家中养些畜禽,但当地交通不便,销售不出去。他意识到要帮朱某真正摆脱生活困境,仅用捐助的方法是无法奏效的。于是他利用自身资源,通过联系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帮助朱某打开了畜禽销售渠道。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仅两三年时间,朱某便成功脱贫,建起了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萎靡、自卑和消极。

  当然对于资助者而言,“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可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对受助者来说却是受益无穷的。俗话说“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对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帮扶时除了解决他们一时经济之困,更要为他们送去积极向上的生活动力,帮他们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扶志扶智。现在,一些爱心组织已在“授人以渔”上下力气,希望这种帮扶方式能成为常态,因为受助者只有自己通过的努力,才能彻底脱离物质贫穷,同时在精神层面也会变得积极自信。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