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全
连日来,温州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到学子手中。一纸录取通知书有纪念和记忆功用,既是学校底蕴的名片,也见证与大学的初见之美。这封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融入了“乐清细纹刻纸”和“木活字”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6日《乐清日报》)
新学期将至,次第寄到大学新生手中的一份又一份别出心裁的高校录取通知书火了,从侧面见证高校间火热竞争的蔓延。从2018年清华大学的立体二校门录取通知书红遍网络起,各高校有的采用“发光”材质,有的采用可温感变色技术,有的使用“双面绣”工艺元素,有的请书家小楷亲笔……争奇斗艳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层出不穷,成为高校白热化竞争的小小载体。
现代资讯发达,绝大多数新生早已得知自己的录取信息,录取通知书更像一纸认证,一张高校的“名片”,也暗含与公众文化交流的作用,有必要在创新性、设计感下点功夫,以体现学校和所在城市的特色。如此次温大采用细纹刻纸和木活字两项温州非遗艺术,融入现代科技3D激光技术,让人充分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传承融合,及温州和温大的厚重创新风格。《鲤鱼跳龙门》主题和手工印刷技艺也各得其所,不豪华、不夸张,设计恰到好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通知书本身不过传达一个信息,现许多高校在录取通知书设计上投入颇为巨大,设计极为精巧,不由得让人怀疑其目的:是否要借通知书的创意和豪奢压别的高校一头?
录取通知书的过度竞争,实质反映了高校对排名的一种异化追求。如果办教育把面子或自身的荣誉放在首位,“死要面子”会妨碍教育发展,甚至会毁掉教育使命。大学之间竞争的目的本该是相互激励,共同发展,培养出杰出人才,做出优秀成果。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一教育使命的任何竞争排名,都属于面子游戏,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警惕。对高校通知书设计制作的过度追求,也成为高校面子工程的一面镜子。
近年大量报道显示,国内高校高存诸多弊端,如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数字化考评制度盛行,学生严进宽出,投机主义大行其道,论文抄袭,师德败坏……社会期望高校一方面强调师德师风和学术秩序的重建,一方面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索创新、追求真知、秉承校史这些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不仅要呈现在录取通知书上,更应充实于校园风气、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从大学课堂、校园建设、办学理念中都能充分感受得到。与其在通知书上花太多功夫,不如扎扎实实在校内多搞些改革,多办些实事。
大学的使命只有两个: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出科研成果。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不是靠录取学生的考分撑起来的,而是建立在学生的成材,建立在学校对社会的引领性贡献,诸如所培养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等等。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则体现为其培养学生是否专业功底扎实、能否在各项事业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学校所出科研成果是否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于录取通知书,像温大这样适度、合理设计,足矣。
(作者为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