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易永森石雕作品“乐清古县城”局部,表现的是北大街担水巷3号的前洪宅。
■北街旧巷乐成街道担水巷3号前洪宅,坐落在乐成街道老城区北大街东首,老菜场北首的担水巷靠西首段,距北大街约20米,是一座坐北朝南前后二进的大宅院。
宅院前入门朝南临担水巷,入门间的屋脊俩头堆塑“龙记母”,入门墙上雕塑着精美图案,呈现封建社会大户人家的荣耀迹象。入门间相对的巷南侧原有“照屏”一处(现已被拆),照屏后解放前是3号大院的农具间、柴间及菜园等。正屋属“伍间两披舍”格局,厢房(轩间)东西各三间,西厢房下首原有坑栏壹间,后居头东西各二间。前后道坦开阔、敞亮,中堂宽广、庄严,两侧抬檐柱边原摆设石箱各一只(后被盗)。
清末民国初,从担水巷向北至太平巷,有五座洪宅。以南向北排列,担水巷3号是第一座,建于清道光末或咸丰初,距今约170-180年,是五座洪宅中最古老的一座。第二座洪宅原址在担水巷3号院北首,开元巷2号院南首偏东处,也是一座“双退屋”,建于1893年,由洪邦甸公手里落成。其子国屏(例贡生)、国藩(岁贡生)、国垣(增广生)住在此,号称“三瑞堂”,家拥良田千亩。世界著名的寄生虫病专家、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解放后浙江省首任卫生厅厅长、浙江医学院首任院长洪式闾(国垣之子)于1894年在此屋出生。到式闾四五岁时,其父国垣与两位兄长分家,分到田产三百亩,另觅银溪李宅坦建新居“忱善堂”。惜“三瑞堂”毁于1942年7月6日日机空袭,后称“炸弹基”“火烧基”。
同日被日寇飞机炸毁的还有位于北大街东首、太平巷路南、现财税宿舍原址上的老宅及北大街西首、集贤巷(原蔡宅巷)路北的晚清举人蔡保东的蔡宅大院。解放后县府从县前头迁至南大街,政府在原“三瑞堂”炸弹基处建两排平房安置南街拆迁户。靠南首部分由中心村生产队作晒谷坦,现已被村民建房。
再向北是现开元巷1号、2号并排的两座洪宅,这两座屋同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前1号的主人洪国仁(乐清去台著名人士洪式华之父)与2号的主人洪国城、洪国潢(乐清去台著名人士洪岳叨,谱名洪式浩之父)、洪国镛,都是兴机公嫡孙。
最后一座坐落在现后开元巷的五间二进大宅院,因其后门走向太平巷的踏步很高,民间俗称“高踏步”。著名作家洪禹平、洪水平就出自该宅门。
担水巷3号的洪宅解放前夕属洪国光(号寇球)、洪国琛(号明球)、洪国昌祖宅,兄弟三人与开元巷1号、2号的洪姓国字辈,都是兴机公的嫡孙,属共祖父的堂兄弟。与北首原“三瑞堂”的国字辈属共曾祖父的堂兄弟,血缘关系都很亲近。此宅院的祖上是官宦人家,国字辈的曾祖父道桧公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祖父兴机公,皇清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家族亲戚亦都是大户人家,如国光三兄弟的母亲是本城贡生赵士榘公之女,而士榘公的父亲是皇清武胜骑尉,祖父武略骑尉(正五品),二弟六品军功,三弟五品蓝翎。国光妹分别嫁给象阳郑姓大户人家及县城赫赫有名的赵文、赵武家族里的赵武。
土改前,宅内靠东首的二分之一房屋由长兄洪国光家人居住。国光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程度颇深。据称为供国光读书,用掉的“银番钿”要用“脚罗担”来挑。国光子女颇多,有数人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取得不菲成就,改革开放后曾回大陆探望祖宅。宅内靠西首的二分之一房屋由三弟国昌家人居住。国昌从商,解放前夕,在乐成开设“三海”南货商行,经营规模很大,生意兴隆。其有四子二女,二人赴外地工作,四人在乐清生活。次兄国琛,解放前毕业于政法学堂,后担任律师,有儿子八个。因家人众多,宅院不够住,故租住在徐宅亲戚屋,即现在的乐成东门“可楼”屋。其八个儿子均在杭、沪等外地工作,多从事教育、法律。
土改时,担水巷3号洪宅被评为地主,按政策宅内房屋大部分分给贫雇农,靠西首的厢房,厢房南坑栏屋、宕头、披舍、“贰间”前后一长间、居头一间留给洪国光、洪国昌俩兄弟家人居住。公社化期间,宅院办中心村农民食堂,全部住户搬出。食堂化结束后,贫雇农都搬回原处居住,而原留给地主人家的房屋被中心村革领小组出卖给他人了。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乐成北大街老洪宅指的就是担水巷3号的洪宅。因在毗连的原五座洪宅中该宅最古老,历史悠久,人丁兴旺。开元巷1号的洪宅,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政府机构使用,如区公所、财税所也曾在此办公,还办过新华书店。其间于上世纪六十、八十年代有过拆建,故普通百姓对其历史不甚了解。开元巷2号的洪宅,解放初期办过银行,一般老百姓都称它“老银行”。而后开元巷的洪宅,叫习惯了都叫“高踏步”,该宅建筑物比较“新势”,其兴造时间肯定比担水巷3号洪宅迟得多。
关于开元巷2号南首的原洪宅“三瑞堂”,很多人不知晓。随着旧城改造保护历史名城工作的推进,开元巷2号洪宅的房屋因建造时间相对较迟,房屋结构未受大损坏,又是中西合壁,气度非凡,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以致名声大振,当代年轻人及外来迁入户,都以为这是乐成唯一的洪宅,而对于其他几座洪宅的情况基本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
追根溯源,北大街名副其实的老洪宅,毫无悬念当属担水巷3号的前洪宅。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该宅院办过公共食堂,原有的门窗、板壁及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曾遭受破坏。而有关部门对古建筑保护的措施有些滞后,宅内部分老屋已被翻建,但无论如何,大宅院的大格局及气派依然存在,成为县城里历经风霜岁月,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五间屋”大宅院。
链接
乐清县城的建设历史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4年),始建乐成县,县城也称乐成,在今乐清老城区北部山麓。乐成设县初期有城无垣,而且有城无垣的历史长达370年之久。主要原因是乐成县城三面有高山峻岭环峙,只有东南一面靠尚未完全成陆的潮间滩涂,与外界往来交通要往西、往北翻山越岭。这种有险可守的地理位置使之迟迟未能建造城垣。乐成城垣始筑于唐代天宝三年(744年),当时城垣规模是“周1里,高1.2丈,宽1.4丈”,即长度576米,高度3.84米,宽度4.48米,城区面积约2.1万平方米(31亩)。
元代,乐清县城的城墙一度拆除。直至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扰,重修城墙。以东、西两塔山为石城,至溪则树以木栅,周环濠堑,水陆各有门。东门称登瀛门,南门称清远门,西门称承流门,北门称翔云门。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沿海设置卫所,石城渐废,只存濠址。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城门6座,东为鸣阳门,南为镇海门,西为迎恩门,北为拱宸门,东北为通济门,西北为肃清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患大作,重筑城垣,东、西两面仍以塔山为石城,南面拓至三桥。建成后的城垣高2.4丈(7.68米),基宽2.3丈(7.36米),重新修筑城门3座。嘉靖三十七、三十八年(1558~1559年),倭寇接连来犯,于是重修城墙,南仍其旧,东包小河,北截翔云山址,西距西溪,共设10个城门,其中6个大门,4个小门。
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城垛1604堵,并建北门城桥。到了嘉庆元年(1796年),因台风损坏,大规模修筑城墙。这时修复的城墙“周8里,高2.3丈”,即长度4608米,城区面积约1.25平方千米(1875亩)。并筑城楼6座,东为忠节门,南为镇海门,西为迎恩门,北为拱宸门,东南为鸣阳门,西北为肃清门。还筑有东皋、文笔、箫台、仓桥4座小门,城垛1720堵,敌台18座。
明清时代,乐清县城的主要街道有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西大街4条,街宽3.5~4米,路面石板铺设。4条街道组成“十”字形的街道格局,交汇处的十字街口俗称“市头”,是县城闹市中心。北大街是主要商业大街,两侧巷路对称,呈“非”字形排列,这种古代街巷布局一直保留到今天不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因日机轰炸,为便于居民疏散,政府下令调集全县壮丁拆除城墙,次年一月大部分被拆除,尚存几处残垣,今仅留丹霞山旧城残迹。
摘自姜竺卿著《温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