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母亲当年摆地摊卖布的情景。
那是1985年左右,父亲还在渔业队工作,平时出海都要半个月或1个月才能返航。我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家庭主妇,平日里除了洗衣、做饭,她还会去遥远的温州城进一大包五颜六色、图案不一的花布摆卖。
母亲也算是个有文化的妇女,没嫁给我父亲前,在娘家的一所小学教书。她与新中国同龄,见证了我们国家由弱变强,从一穷二白到如今丰衣足食的历史飞跃。
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乡下服装店很少,新衣服基本上都是先去买来布料,然后拿到裁缝店去量身定做。快则十天半个月,慢则要1个多月才能取成衣。心灵手巧的妇女还会自己动手为家人做衣裤,有些生意头脑的母亲发现这是一个商机,然后就一人去温州找货源。
当年交通欠发达,去趟温州不像如今这么便捷。母亲要起五更,先要步行20分钟左右到北门外公交车站,乘坐蒲岐到乐成的面包车,到县城后她舍不得坐三轮车,就还要步行约2公里的路程到乐琯运河乐成段埠头,在那坐渡轮至对岸温州安澜亭码头。
温州城可不比乡下,道路复杂,那时候出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出门就靠一张嘴问。母亲走到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停下脚步打听“信河街”怎么走,以免“南辕北辙”。
回程时多了一大“蛇皮袋”的布头,平时比较节约的母亲,也终于舍得花钱坐三轮车了。上船时因“蛇皮袋”占位置,还要给它买全票。下船时单身力薄的她,硬是用弱小的肩膀扛着这袋花布头上岸。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现实中的最好教材,我如今身上的优点感觉都是年少时跟母亲学的。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
改革开放初有花纹的衣裤还不多见,谁要是穿得花里胡哨走在大街上,就会有千百双眼睛盯着你看,绝不亚于当红明星的回头率,熟人还会开玩笑道:“台湾外公爷走里。”记得在80年代的一个夏天(具体时间忘了),我的台湾舅公来我家看望他的外甥女,也就是我母亲。从头到脚那个气派得让人羡慕。多种花纹图案的短袖、纯白色的牛仔裤、脚穿光可鉴人的尖顶牛皮鞋、腋下还夹着一个公文包。因当时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穿着打扮比较时髦,所以谁只要穿得洋烫,就会被形容为“台湾外公爷”。
左邻右舍闻讯我家进了时髦的花布头,纷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又没有竞争对手,自然能卖个好价钱。有时两个买家同时看中一大块布头,还会发生各不相让打口水战的市井场面,母亲就当起“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双方的“战火”。
放在菜市场摆摊卖的基本都是小布头,价格也比较便宜。销量好时,我母亲都会一个星期去温州进一次货。摆摊卖花布头,给她积累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后来她带上年幼的我,和一帮亲属勇闯大西北摆摊,拉开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淘金”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