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版“上下五千年” 《纲鉴易知录》 2022年05月13日  

  ■芮明

  最近,通过销售数据监测发现,《纲鉴易知录》这部清代版“上下五千年”在各大网店都卖得很火。突然这么火的原因,我们还没搞得很清楚。不过,我们认为,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纲鉴易知录》确实是一本值得买的好书。

  既然是好书,当然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之所以称它为清代版“上下五千年”,是因为《纲鉴易知录》也是一部讲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通史著作,而且像“上下五千年”一样,是当时常年霸榜的畅销书。

  那么,《纲鉴易知录》为什么叫这么个书名?“纲鉴”是啥意思?这书为什么编得让人“易知”?下面就跟大家一一介绍。

  “纲鉴”是什么?

  说到“纲鉴”,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特别注重以史为鉴。早在《诗经》中,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唐太宗也有著名的论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将“以史为鉴”作为编书宗旨并体现在书名中的,便是北宋司马光编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成就很高,曾国藩曾称赞说“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

  可《资治通鉴》虽然很好,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篇幅还是太大了,全书一共294卷,读起来颇有困难。司马光自己都说,《资治通鉴》编完之后,有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所以,后来朱熹采用“纲以提要,目以备详”的纲目体对《资治通鉴》做了改编,编了一部59卷的《资治通鉴纲目》,使其更为简明易读。

  而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纲鉴易知录》书名中“纲鉴”二字,就是通鉴之纲的意思。不过《纲鉴易知录》记述的历史年代范围要比《资治通鉴》要长,全书一共107卷,记述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的历史,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

  当然,《纲鉴易知录》的编写,也是有所依据的。除《资治通鉴》记述的时段外,三皇五帝至战国的历史,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人金履祥的《通鉴前编》;宋元的历史,主要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代的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是在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抄略》的基础上改编的。

  为什么“易知”?

  《纲鉴易知录》自从清朝康熙年间编成刊印之后,很快就风行海内,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很多学子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据了解,像梁启超、胡适、吕思勉、南怀瑾等很多学者,小时候都是通过读《纲鉴易知录》来学习中国历史的。据说,毛泽东读的第一部中国史,就是私塾老师让他点读的《纲鉴易知录》。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把《纲鉴易知录》作为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呢?这可能跟这本书确实编得很“易知”有关。那么这本书为什么编得很“易知”呢?

  这首先可能跟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吴乘权有关。说起吴乘权,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说起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大家可能就熟悉一些了。其实,吴乘权就是吴楚材,楚材是他的字。这个吴乘权,放在当今,绝对是畅销书作家,他编的《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都是风行海内的入门读物。

  吴乘权编的书都能这么畅销,自然有他的道理。就《纲鉴易知录》来说,其“易知”主要表现在史事内容的精简浓缩,史事叙述简明有序,史事细节的鲜活生动。

  用一本书叙述从三皇五帝到明末这么长时段的历史,就不能不对史事内容作精简浓缩。例如,我们随机选择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前27),比较一下《资治通鉴纲目》和《纲鉴易知录》所记述的内容,就能看到《纲鉴易知录》更集中于大事,省略了一些小事,有些事,如光武帝征讨邓奉事,只有“纲”,省略了记述细节的“目”。于此可见,《纲鉴易知录》对史事内容是做了精简浓缩的。

  不过,《纲鉴易知录》的精简浓缩,并没有把历史弄得支离破碎,而能够做到简明有序,前后照应,正如吴乘权在序言中说能做到史事“全部神理首尾贯穿”“血脉上下流通”,便于读者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而且《纲鉴易知录》的精简浓缩,也没有把历史弄得干巴巴的,而是保留了不少精彩的史事细节,使读者读起来仍然感觉到历史的鲜活生动。如讲刘邦起兵时,是刘邦的首次亮相,便讲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讲项梁、项羽起兵时,是项羽的首次亮相,也保留了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这很能显示项羽的性格。这些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也使得这部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当然,除了正文之外,吴乘权他们在编写《纲鉴易知录》的时候,还做了一些注释(如注释地名、典故)、批点的工作,帮助初学者能够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