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坤:守望“非遗”40年 2022年05月17日  

刘瑞坤以书为友。

刘瑞坤非遗著作。

签名售书活动。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云颖

  乐清“非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多。这些成绩离不开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民间艺人和有识之士,本土作家刘瑞坤就是其中一员,他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40年如一日地守望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勤耕耘,著书立说,先后编写出版了《乐清首饰龙》《乐清龙档》《乐清黄杨木雕》《美在民间》等乐清“非遗”系列丛书和近百篇人物专访文章,书籍和报刊文稿达百万字。

  山屋编织文学梦

  刘瑞坤今年74岁,曾任乐清市文化馆长、乐清文联副主席和市作家协会主席,目前居住在乐清市区的“梦笔山屋”,他细心地整理出10余本自己的文学艺术代表作,一边翻阅,一边回忆…… 

  年少时,刘瑞坤曾寄住在西霞山下一户好心的农户家里,房间本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没有门窗,没有电灯,石块堆砌的墙壁缝里有小虫出没,头顶的瓦片中常常掉下沙粒和灰尘,整个房子就像风雨飘摇的牛棚。

  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生存状况,他从未停止购买和收藏书籍,他把装满书的纸箱叠起来,堆放在床头的地上,作为临时的“小书桌”,然后,在煤油灯下读书,在纸箱上学习写作。

  他的一篇篇文稿写好了,邮寄投稿后,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换来几句鼓励的话语,但他并不灰心,坚持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当第一篇文稿被录用,从文字变成铅字那一刻开始,他更坚定了创作之路,之后陆续结集出版了《爱的困惑》《未了情》《周末特写》等多部小说散文集,那沉醉的文学梦终于落了地。时至今日,他还收藏着一沓厚厚的文件夹,和十多部书稿,他说:“那是文学历史的见证,时代珍贵的遗存。”

  做自己喜欢的事

  1982年开始,刘瑞坤担任乐清文化馆馆长,虽然工作忙,任务重,但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繁荣群众文化的初心始终热度不减。

  “那时乐清没有报社和电视台,也没有文艺社团。只有一个文化馆坐落在南大街边上的四间小房子里,承接全县的文化、图书、文物挖掘保护等活动。”刘瑞坤说。他喜欢在周围漫步,无数个黄昏清晨,踽踽独行,找寻阅读的快乐,找寻音乐的曼妙,找寻文学的踪影。

  他始终凭着感情和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无比欣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融合、精神的愉悦,一种被理解被关爱被珍重的快乐。因此每天的工作,也成为了快乐的事,连繁忙的编稿和文学写作,都成为一种难得的收获和享受。

  因为工作需要,当接触了大量民间艺人之后,他开始对乐清工艺美术这片沃土产生了极大的兴致。当时国家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也没有设置相关机构,但刘瑞坤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乐清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工艺,就是国之瑰宝,应该抓紧宣传和保护。

  随着对乐清民间工艺了解日渐深入,刘瑞坤和很多本土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因此,写下了“非遗”传承路上的许多人与事,深入到写出人物的高尚品格、艺术创作的内心世界。他相继走访了王凤祚、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虞定良、林邦栋、黄笃清等一大批匠心独运、技艺高超、不断创新的民间艺人和有识之士。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从乐清到北白象、柳市、翁垟等地的班车很少,他等车、转车,日出而作,日暮而归。没有手机和电脑,只能靠笔记录,白天工作忙,就整理文稿到半夜。漫漫长夜,他伏案写作,感叹“眼睛不行了”,却仍继续坚持。

  写每一本书时,他都先后查阅了近千万字的资料,从个体到合集,翻阅大量资料,反复采访,挖掘新的东西。不会使用电脑,就把手稿写好,拿到店里打印,然后将电子文稿传送给有关部门。每一本书经过四、五次校对,每一本书都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和心血。时至今日,他已采访100多位乐清籍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

  笔端续写“非遗”情

  因为长期接触文化艺术,更懂得和理解他们,《乐清黄杨木雕 天空里的星座》一书中,36个人物在刘瑞坤的笔下,风格迥异,大放异彩。刘瑞坤用心投入地表达,眉飞色舞地讲述,文字的力量感染了许多人,朋友们也乐于分享有关这方面的深度信息。

  在《美在民间》这本书里,刘瑞坤把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龙档、石雕、草编、竹编等具有浓郁乐清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收录其中,他在书中追溯源头,以纵横相交的方式,由艺及人,由人说艺,恰到好处。“王笃纯:一片冰心寓黄杨”“高公博:创新求变第一人”“虞金顺:浑厚华滋树一帜”“虞定良:匠心独具塑百兽”“叶小泉:悠悠木雕情”“张伟成:仁者之心境自远”。这些作品成为整个乐清民间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文献资料。

  用笔端记录“非遗”,更多的是那些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和快乐的记忆,尤其是那种抛开名利争逐之后的宁静、怡然和快乐。刘瑞坤笔下的“非遗”书目,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对不同历史的名家名作及他们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都有不少很有见地的分析和评论,对每一项民间艺术的生成、沿革、传承和发展,作了大量考证。书刊图文并茂,不少资料和图片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学性、艺术性和史实感极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理论支持,将艺人们的大量工艺实践与创新提升到理论上的总结与研究。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后来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知,坚守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始终觉得,宣传他们、宣传家乡乐清,守望乐清‘非遗’,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非遗”情结深深地铭刻在刘瑞坤的心头,就像那轻俏、悠然的音符,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使他久久难忘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