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市小学矗立水边。郑佰洪 摄
■张良好顺着沿河西路,从柳市文昌阁往南300多米,一座粉红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微微抬头,便见玄色的门台上赫然镶嵌着“柳市小学”四个金色大字。柳市小学(柳市镇第一小学)处在柳市大桥和虎啸桥之间,大门朝东,前面是乐琯运河,河水波光粼粼,河畔杨柳依依。校内传来琅琅书声,响彻在校园上空,荡漾在流水之间,让人情不自禁勾起一段记忆。
要说那段记忆,先提一个叫吴熙周的人。吴熙周(1867~1922),谱名融棠,字庆棠,号郁哉,又号郁周,清磐石重石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拔贡。今在吴熙周故居——重石朝东屋门口还保留着一对青石旗杆夹,其正面竖刻“光绪戊戌岁南吕月穀旦”,系吴氏考取拔贡次年八月所立。吴氏不逐名利,长期醉心公益,甘为乡邦兴利。彼时,磐石有航船开往温州,但没有航埠靠岸,航海者叫苦不迭。吴氏见状深感忧虑,于是慷慨解囊,创筑磐石泊埠,重修温州安澜亭码头,便利群众乘船上下岸。此外,吴氏躬行践履,捐资重修真如寺,保护历史文物。光绪三十一年(1905),温处学务分处成立,吴熙周被推为调查部主任。次年,出任乐清县劝学所所长。民国十年十二月初七(1922年1月4日)去世,厝磐石油车潭秤钩湾。
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值青壮年的吴熙周奉乐清知县盛鸿焘之命筹办西乡社仓,共积谷7738石,分储各村,遇青黄不接或饥荒岁月,开仓济民。同时在柳市设立社仓公所,每逢二至日(夏至、冬至)召集会议,商量谷物收放事宜。
参与捐办西乡社仓的还有陈锡麟、石蕴辉、冯豹等人。陈锡麟(1853~1899)字春波,清北白象莲池头人。光绪三年丁丑(1877)郡庠生。长期从事讲学,从学者甚众,诗人黄式苏(清高园人,举人)亦出其门。卒后,黄式苏为之挽一联:“为地方支仓储十年,为地方谋教育百年,怨之府也,名之贼也,身之蠹也,嘻惫矣尽;来四千里问吾师疾,出三千里闻吾师讣,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嗟胡不归。”
石蕴辉(1858~1909)字聘南,清象阳深河人,增贡生。乐清续修光绪县志时,负责测绘县境全图十六帧。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温州中学堂监学兼授经课。其间,为建造教室十二间及斋舍,不顾烈日酷暑,亲自督工,历时四年,终因劳累过度,殉职校内,全校师生无不流涕哀悼。温州教育家刘绍宽撰文称他是“为建设温州教育事业牺牲的第一人”。
石蕴辉弟石铎(1880~1960)为乐清出洋留学第一人,曾任浙江陆军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石铎之子石华玉(1913~1977)为留学海外医学博士,曾主刀国内首例胸膜外肺松懈术及胸膜外气胸术,为中国胸腔外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乡社仓捐办人中,个性最为突出的要数冯豹,他不仅热心教育,还是革命人士,是民国时期一位传奇风云人物。冯豹(1859~1922)讳隆杰,又名臧凤,字地造,一字笛樵,晚年号勿翁老人,清白石凰岙(今凤凰村)人,系布衣诗人冯薖(字涧卿)之子。光绪二十七年(1901),冯豹在凤凰山创办延祥书院,聘请永嘉灵昆晚清举人何夔侯为教席。时孙中山倡导推翻满清统治,冯豹与人曰:“复兴祖国,此其时也,丈夫处世,岂可抱卷执粉笔而终乎?”遂毅然参加光复会,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好友陈梦熊(字鼐新,虹桥人)、敖嘉熊(字梦姜,平湖县城人)在上海组织爱国学社和中国教育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温(州)处(州)留日学生陈兰馨、黄溯初、吴碧峰等倡仪成立温处学务分处,冯豹以乐清代表身份应邀出席并任委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秋瑾先后遇难,冯豹受此牵连出奔南洋,旋又东渡日本,在华侨中鼓吹民主革命,筹措经费。一年后,被召回国,后参加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以功授玉环革命军元帅、缙云县知事。两年后,调潜县知事,未就;改任省立处州师范学校校长。后觉“世事之不可为”,归返故里。著有《诗界革命篇》《勿翁诗草》《劳草吟》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吴熙周、陈锡麟、石蕴辉、冯豹、郑良治、倪邦彦于社仓公所创办“社仓公学”。次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吴熙周及垟田吴星帆在旧温属六县中率先响应,“倡捐两千金”,“就柳市旧有社仓公所三间平房增筑两廊”为校舍。又与其他创办者发起倡捐田亩,按“有田百亩者派捐二亩,每亩价酌十二元,租额四构为率”实施,由是触及地主豪绅利益,一时间反对者蜂起。吴熙周、陈锡麟诸君不畏艰难,冒暑冲寒,忍饥耐渴,不厌其烦登门拜访捐户,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终募得学田558亩,所收田息充作办学经费,“社仓公学”亦改名“乐西学社”。吴熙周任社长,刘之屏(1856~1923)兼管文牍,聘请瑞安陈介石(1859~1917)为主讲,黄式苏、高谊、施仲舟、王仲超等为讲习,首期招生60人,分两个班级,于同年农历十月初十开学。后学界誉称吴熙周、陈锡麟、石蕴辉、冯豹、郑良治、倪邦彦等六位创办人为“六君子”。
“六君子”中,郑良治和倪邦彦较为年轻,且同龄,仅比吴熙周大两岁。郑良治(1865~1909)字雨农,号百甓斋,清瑞里人。廪膳生。年少时从学于黄菊襟,初习制艺,继而转学古文辞,兼工诗。后从陈介石游学,学识日益精进,与翁垟叶石农并称“二农”。光绪十九年(1893),与吴熙周、高谊、倪邦彦、施仲舟等创办文学社团“砥社”,合称“砥社五子”。著有《百甓斋日记》和《甓斋诗集》(一作《百甓斋诗》,早佚)。郑良治系石蕴辉之妹夫,且两人死于同一年。郑临死之前曾嘱托家母,要将自家百余亩地捐给乐清县西乡高等小学堂,作为办学资粮。郑母果然依照儿子遗愿,将田亩悉数捐出,自己甘守清贫。
倪邦彦(1865~1911)字任夫,号楚湄,清北白象万家垟(今万南村)人,为七里大埭“治水七贤”之一倪醇士之孙。少年时入梅溪书院从陈介石读书。宣统三年(1911)举孝廉方正,时称倪征君。光绪三十年(1904),倪邦彦变卖私产,借用万家倪氏宗祠为校舍,创办私立万家求益初等小学堂。家富藏书,至其子悟真为乐清全县私家藏书之最。著有《光绪志刊误》一卷。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朝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共8章84节,含大学堂、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内容,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年农历十一月,吴熙周赴瑞安参观新学校务实施情况,经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劝其改办学堂,回来后即将“乐西学社”更名为“乐清县西乡高等小学堂”。其时,吴熙周35周岁,年富力强,学问且高,被众人推举为校长。吴氏连任校长十年,推行新学,业绩卓著。
民国元年(1912),乐清县西乡高等小学堂改称乐清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此后,又更名柳市小学、柳市公社中心小学、柳市镇第一小学等,虽屡易校名,历经风雨,但百余年来迎来新生,送走老生,一届又一届,书香润泽,桃李芬芳。
书声笑语久久回荡,流水潺潺奔腾不息,“六君子”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呕心沥血发展教育的历史深深地刻划在乐琯运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