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声音传乡间。龙西乡 供图

巧手秀石斛。陈伯虹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通讯员 陈灵敏
秋阳灿烂,硕果飘香。在大山深处的龙西乡,“党的二十大声音”回响在山水之间。
感动、振奋、自豪……党的二十大报告句句入耳、字字入心,为今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更坚定了信心,在龙西乡党员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连日来,龙西乡从百姓关心的细微处着眼,从百姓关注的细节处入手,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为民办实事中,紧扣“学”字融会贯通,深耕“实”字用心见效,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紧扣“广”字落地生根
连日来,在龙西乡党建公园、文化礼堂、田间地头、上山面工厂、民居老屋……随处可见党员宣讲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画面。
从96岁建国前老党员到00后年轻党员,龙西乡组建了一支年龄跨度达70多岁的党员宣讲团。他们结合各自的经历,通过不同年龄层的听讲习惯,深入推动干部群众实现学习宣传全覆盖,推动二十大精神在龙西“飞入寻常百姓家”。
连日来,由该乡党员干部组成的宣讲团深入辖区各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载体,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上山党建公园,党员们积极组织乡、村两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让会议精神及时、高效地传达到村民中去。该乡领导干部更是用通俗易懂、简短精悍的语言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学习心得,勉励村民们刻苦学习、钻研技术,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力行“学”字融合贯通
学习是方式,力行是目的。龙西乡聚焦身边人、身边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等这个池子建好了,能储水,又能观赏,一举两得。”昨日,在龙西乡上山村环湖改造工程现场,村民们围着即将竣工的环湖休闲广场高兴地讨论着。
上山村环湖改造现场原是一处废弃水池,蚊虫孳生,成为村里的卫生乱点,村民避而远之。今年,龙西乡综合考虑村环境卫生情况和村民休闲所需,将此处打造成环湖休闲广场,既改善了村中环境,也令村民有了一个散步休息之所。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过程中,龙西乡还在湖底开展了蓄水改造,使得村中多了一处天然蓄水池。
上山村环湖改造工程是龙西乡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龙西乡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对全乡域内整治点、村道、溪流等开展大扫除,安排专人不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与此同时,抓牢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龙西乡竹园桥入口道路拓宽工程、旅游环线二期屿头段道路拓宽工程已完工,实现旅游环线双车通行;庄叶线庄屋至李家山段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龙西溪整治、共同富裕示范带、美丽乡村建设、卓龙线两侧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等多个项目已动工建设……这些为民造福的民生事业,正守护着村民们“稳稳的幸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耕“实”字守护幸福
深耕“实”字用心见效,是龙西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所在。
近日,在位于龙西乡上山村的优美石斛专业合作社,村民蔡宝琴通过制作铁皮枫斗,领到了数千元工资。这令她喜上眉梢,在家门口工作实现轻松就业,这是村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蔡宝琴告诉记者,在龙西,村民们种植铁皮石斛和枫斗加工历史悠久,但过去没有规模化生产,村民多是自己从种植户处拿鲜条回家加工,存在效率低等弊端。自村里有了龙头企业后,村民们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安心加工,还免去了水电、空调等费用,非常便利。
和蔡宝琴一样,在此提供加工服务的村民近200人。仅今年以来,该合作社为周边村民发放的工资已达400余万元。在龙西乡政府的支持下,今年该合作社加工基地将进一步扩大面积,加大硬件投入,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集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题中之义。
今年以来,龙西乡结合“三服务”,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升级打造集体经济新模式,以域内铁枫堂成为省内首家铁皮石斛食药物质试点企业为契机,由乡党委牵头组建“铁枫堂+9个村”发展模式,在5个村先行先试盘活村内闲置土地,打造共计55亩的“石斛瀑布”示范基地。聚焦村集体种植难、销路窄的困境,探索推行由铁枫堂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兜底销售,村集体负责“石斛瀑布”点位打造以及养育采摘等日常维护的村企协作模式,预计每亩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净收3万元。
看得见的变化,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龙西乡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抢”的意识、“拼”的状态、“争”的精神,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乡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