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境界开 2024年02月02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泱程 文/摄

  近日,“翰墨丹青绘山海”乐清·青田文化走亲暨迎新春书画展在柳市文化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两地书画家精心创作的120余幅作品,其中有十来幅作品出自柳市镇企业家陈余静之手。

  现年60岁的陈余静,有着多重身份,不仅仅是一名企业家,还有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会员、浙江省花鸟画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乐清市乐邑书画院院长等头衔。1月29日,记者走进陈余静的画室,跟随他手中的笔,领悟翰墨丹青的无穷魅力。

  因创业而“搁笔”

  走进画室,陈余静正在作画。泼墨、洗笔、沾水……在黑与白、点与线的繁杂游历中,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整幅画作,疏密有致,情景交融,充分体现作者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作画技艺。

  陈余静1964年出生,自幼习画,擅长水墨山水画。作品兼工带写,他将西画色彩、光感、构成与中国画传统技法融会贯通,且注重气氛渲染和意境营造,作品给人以冷逸、梦幻、空灵、寂静的视觉感受。

  上世纪80年代,陈余静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院学习。后来,他离开学校,进入乐清市工艺美术厂工作,主要负责的还是画画。“当时,厂里有员工70余名,就我一个画画老师,我平日画作以人物为主,再由师傅进行刺绣。”陈余静说,由于对画画的热爱,他那会没日没夜地进行创作,一连五年,他埋头作画,也为自己赚到了第一桶金。

  1990年前后,随着柳市镇电器产业兴起,陈余静也开了一家电器公司。由于公司处于发展阶段,陈余静为此只能“搁笔”。

  心静“对话”万物

  2000年,陈余静的公司生意稳定,他也重新拾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沉浸于作画中。

  他说,自己曾尝试很多风格的画作,但最终锁定国画。除了喜欢,每当挥笔触及宣纸的瞬间,那种自然与笔尖的触碰,水与墨交融的变化,都能让他激情澎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陈余静看来,画画与此有同工异曲之处。他说,国画素材也需要积累,这就需要出去采风,静下心与万物对话。这就像写文章一样,需要有素材的积累。为此,陈余静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

  陈余静的作品是以扎实的写生来支撑起创作,对意境的追求是轻松和自在,笔墨间的严谨是学习他人技法的结果,但他的作品并不是守旧的临摹与复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寄情于山水,长年累月的积累、学习让他的笔触饱含深情。

  重复创作改进

  在他的画作“展馆”,有三幅相似而又有些不同的山水画。他说,其实这三幅画是同一个地方的取景,而又是不一样色调、角度的画作。山取自雁荡山,而房屋则取自永嘉,拼凑而来。“其实,我经常会这样,同一个场景,我会画很多次,画完一次自己琢磨哪里有不足,再在第二次改进。”他说,关于画作取景的拼凑,这些都来自自己日常的积累,画着画着,采风时所见到的场景跃入脑海,一气呵成完成画作。

  书画同源。陈余静也没有放松对书法的研习。他的画面落款和书法作品,相得益彰。他的书法如同他的画作一般,强劲有力,两者交相辉映。

  陈余静的画室就在其公司楼上,大约400多平方米,里面除了画桌、绘画工具以外,还挂着一幅幅大大小小的画作。

  现如今,陈余静仍每日埋头于作画,几乎每天都要泡在画室里,常常一琢磨就是一天。他笑说,这是在“恶补”,以前没时间,也没一定的经济支撑自己去坚持爱好。现在实现各方面的“自由”了,所以现在是在为前几年的空白而作弥补。没有一丝其他杂念,只因爱而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在乐清老年大学、柳市老年大学经常能看到陈余静的身影,他已在此坚持公益授课多年。他说,他希望通过这小小的举动,能让更多人感受国画魅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