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馆内人头攒动。郑剑佩 摄

文化惠民活动。郑剑佩 摄

公共书苑文化季。梁琳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蔡甜甜2023年,乐清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2个,市非遗、戏曲中心2个新馆开馆,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三送一走”1603场次……以文化人、润心启智,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文化场所和活动,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加真切。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年两会期间,如何更好繁荣乐清的文化事业,让更多文体惠民举措增添民生温度成为热门话题。众多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该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宝贵建议。
建好用好文化场所
“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省体育现代化市,这让我感触颇深。”今年,市人大代表吴金龙带来的建议就有关于文体建设方面的内容。他说,近年来,城镇社区的“15分钟健身圈”日趋完善,一大批体育场所和健身步道的建成投用大大方便了城区居民的生活,但在广大乡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分布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以北白象镇为例,体育基础设施多为分散的小型户外健身设施,各类体育场地面积偏小、场馆功能单一、部分健身器材设施老化,缺乏综合体育运动场所和专业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他建议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综合文化体育中心,补齐乡镇体育基础设施短板,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的同时推动乡镇体育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如何更好发挥这些文化阵地的作用?去年,市政协委员林琳与教育界别的8位委员一起展开了为期2个来月的调研和讨论,围绕乐清文化资源和研学热现象,提出了《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肌理》的建议。“可以整合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的数字资源,建立一个集纳地方文化相关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数据库。”她说,这个数据库可以方便师生们在校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同时,可以结合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所在的地方文化特点,打造研学线路,为学校提供研学基地,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同时提升地方文化教育影响力,让这些文化场所发挥更大价值,让群众在文化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
细节入手增添文化味
如何深入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市政协委员倪孔咏将目光聚焦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小区。“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把文化元素融入到小区里,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市民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双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他说,目前新建小区文化设施“硬件”比较齐全,但社区文化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为此,他建议建设示范性文化小区,发动本土文化界人士和热心文化建设的居民参与,在小区文化长廊、亭台小阁等公共场地悬挂名人名画、撰联镌刻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将目光投向风景秀美的山老区,如何提升大荆片区等距离城区较远乡镇的文化氛围?在山区从事音乐教育25年的市人大代表陈晓雯就曾提出过相关建议。“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她说,构建和完善全民共享阅读服务体系,可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众多城市书屋的建设获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而受限于资金、场地、人力等因素,大荆片区阅读空间仍然比较匮乏。她建议加大对大荆片区共享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包括百姓书屋、朗读亭、小漫书屋等在内的城乡社区“乐读点”,加快全民共建共享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
精益求精打造文化IP
“报告中提出做优做强域内的文化IP,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雁荡山就是我们乐清的一个大IP。”市人大代表钟巧英带来的建议与雁荡山有关。她建议举办雁荡毛峰与雁荡山名山论坛,让更多人了解雁荡山与雁荡毛峰茶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论坛可以深入探讨名山保护、制茶手艺传承,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与品牌创新等议题。”她说,通过论坛的举办,吸引更多人关注雁荡山和雁荡毛峰,让大家领略名山的好山好水和好茶,促进相关产业人士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雁荡山与雁荡毛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事青少年舞蹈艺术教育多年的朱芳作为文艺界别的政协委员参会。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时,她在“深化文艺精品‘高峰’计划、‘文艺赋美’工程”这句话下划了一道标记线。“一部优秀的文艺精品,可以涵养人的文化素养,还能记录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她说,面向青少年打造属于他们的文艺精品,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还能帮助孩子们了解世界、感悟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她建议组织打造一部由本地中小学生参演的原创大型儿童歌舞剧,让更多小朋友在参与创作儿童剧的过程中,在心中播种下艺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