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有个“某某小学一年(8)班秦朗寒假作业落在巴黎厕所”的短视频冲上了热搜,很快,有个自称秦朗小朋友舅舅的博主开始蹭流量,说已经给小外甥配备了各种不同的寒假作业。评论区里顿时热闹非凡,大家说秦朗故意把一字未动的寒假作业落在巴黎,这回舅舅自作主张重新配作业,秦朗小朋友不爽要去理个发。
很多网友对理发的梗不明就里,原来这个跟正月里的一个黑风俗有关。那就是民间传说正月理发会克舅舅。
那些谣言为什么
“正月不剃头”这个话题,一般来说有几个说法:
一是在传统身体观念中,头发发自精血,正月是萌发的时候,剃发违背天时,所以不宜。
另一种说法是满清推行的剃发令。
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清朝统治者强迫所有的汉人学满人的样子,把头发剃光,留后脑勺的一小撮扎成个发辫。并且这条辫子的形制在整个清代还在发生着变化。
在顺治年间,剃头令被作为了制度来强制实行,但是清朝的统治当时算是外族统治,引起了汉族人的反感,违抗朝廷剃发令的人比比皆是。
可任时间匆匆流去,总有些事情会发生改变。随着满清统治者渐渐弥合民族矛盾,满汉间的隔阂不再那么大,于是剃掉半个脑袋头发的发型也就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旧国情节却是很难消解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掖县志》里写道:“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遍,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研既久,遂误作‘死舅’。”
另外,头发、胡须、指甲都是随人身生长的“配件”,古人关于它们产生的想象特别多,大多数都找不到具体的源头了。
比如,有些夫妻成亲时,各取二人头发,合而做结,也就是所谓的“结发”;或者以某人头发、指甲为媒介施以诅咒……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这么看来,“正月不能理发”和舅舅根本没什么关系。但既然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习俗,我们虽然不必信为法条,有时却也不得不为了家庭和睦而有所变通,免得闹出“家庭纠纷”。
看来正月不宜剃头的说法,发生在清代是比较有可能的。因为清代之前,汉族人除了僧侣一般并不剃头,而是把头发盘起来。对剃头的禁忌,在剃头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清代产生的可能性比较大。
当然,这种说法也没有完全确定的根据,仅供参考。历史中经常会发生这种莫名其妙的偏移,一个习俗产生有它的原因,但是后来生活改变,社会变迁,习俗还留存着,原因却早已湮没,于是捏出一个理由,再造历史。
“正月不剃头”的血泪史
我们可以从书本或者电视剧中知道,清代以前的汉人男子都有蓄发的传统,《孝经·开宗明义》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头发受之父母,故头发被视如生命,不敢损伤、妄动,故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若去发则意味着犯了严重的罪。
“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
清政权为满族人所建立,满人入关后强迫汉人遵循满人习俗。顺治二年在盛京发布《剃发诏书》:
“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政府召集所有的剃头匠,给每人发一根挂着圣旨的旗杆,写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警语,剃头匠奉旨剃头。这个举动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当时的汉人来说,剃头是对人格的莫大侮辱,此举尤其遭到江南民众极力反对,以致发生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拼死斗争的事件。
如浙江嘉定明朝旧部左通政使侯峒曾和进士黄淳耀集结数万军民,誓死留发与城共存亡,可最终侯峒曾投水、黄淳耀自缢,全城二十万人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另有江苏省江阴镇明朝旧部阎应元,被百姓们推举为守城统帅,由他指挥九万百姓对抗剃头令,但在抵抗八十余天后惨败,他临终前一日,在城楼上留下一首绝命对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守城,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意大利人卫匡国来到中国游历时,恰好是剃头令正在推行的时期,他看见很多中国老百姓为保留自己原来的发型而不惜进行武力斗争时大惑不解。
他的书《鞑靼战纪》中这样写道:“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会收复省会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而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多尔衮曾亲自提审明使臣左懋第,问他说:“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在某种程度上,“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反映的恰恰是一种忠贞和气节。
民俗禁忌的迁移和变化
笔名叫“清洁工”的南开大学博士生在《科普中国》上发表文章,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不过,某些“辟谣”的材料也没靠谱到哪里去。好多材料信誓旦旦地说:这句俗语传错了,“不剃头”是思念旧明,来自清朝百姓对剃发令的反抗。
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不过他们能拿得出手的证据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修的《掖县志》。这种说法,虽然证据少,但是很能跑。不少媒体抄来抄去,几乎把它抄成了一个“国学小常识”。著名的历史题材作家马伯庸,就在他的一篇文章里为这种说法作了背书。
可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又会觉得它非常奇怪——如果我们把“死舅”还原回“思旧”,这句话的“原始”版本就应该是“正月不剃头,剃头思旧旧”。“思旧旧”这个说法,实在是有点过于“卖萌”了。更重要的是,“思旧旧”把意思给弄反了!遵令剃头反而算“思旧旧”,结论却是不要剃头。编出这个说法来的人,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也给绕晕了?
其实,晕的不是古人,而是人云亦云的人。只要顺手查一下清朝的《掖县志》,我们就会看到,在清朝前、中期的山东掖县,这项的风俗似乎连影子都没有。
那是不是清朝人怕这条风俗暗示“反清复明”,有也不敢写呢?才不是呢。其实,就在“文字狱”最盛的清中期,就存在着多条关于“剃头伤舅舅”的记载。只不过,“剃头伤舅舅”的时间不在正月,而在五月。
有个清朝康熙年间比较活跃的文学家叫孔尚任,他写过一本名剧叫《桃花扇》。您可能听过有句话叫“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实就来自《桃花扇》。
这位孔大文豪还写过一本专门讲解当时风俗的书,叫《节序同风录》。书里讲,五月五日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这里的“妨”,就是因触犯禁忌而伤害到什么人。
《节序同风录》大致写于康熙时代,在这本书里“不剃头”的要求仅限端午节一天。过了几十年,到了乾隆时代,情况又变了。当时有个人叫潘荣陛。他写了一本介绍北京民俗的书叫《帝京岁时纪胜》。在这本里,整个五月都要“杜绝剃头,保护舅舅”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古人为什么要避免在端午节前后剃头呢?其实,五月五日在古人眼里是个“阳极而阴生”的危险日期。古人最早设立端午节,目的才不是纪念屈原(屈原死后八百年,才第一次有一本叫《续齐谐记》的小说称屈原死于五月五日,把屈原和当时已存在几百年之久的端午节联系起来),而是为了辟邪消灾,对抗那种“阳极阴生”的“威胁”。
五月五日很“危险”,有关这一天的忌讳,从先秦到近代,一直特别多。有些忌讳会与押韵有关。比如说,在端午节正式形成的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应劭的人编了本书叫《风俗通》。其中有一句说:“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屋”“秃”在上古语音中同属“屋部”,这句顺口溜用古音读也是押韵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或许也是与“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同类的押韵型忌讳。
问题再一次来了,这个风俗是农历五月的啊,怎么又会挪到农历正月里呢?其实,民俗这个东西,本身就很容易发生迁移和变化。剃头禁忌改变时间,倒也没啥不可能的——很多地方本来就有“正月不动刀剪”的习俗,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才把剃头禁忌合并进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