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友们拼搭电子配件。

老朱新家选址。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泱程 文/摄2月26日,是乐清市微型残疾人之家的龙年第一个工作日,位于柳市镇岐头残疾人之家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同事们”围坐在两张方形桌前,拼搭着一些电子配件,因春节放假时隔一个月未见面,大家其乐融融地凑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气氛十分融洽。
近年来,乐清市残联利用政策的优惠条件,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就业,让更多的残疾人“端上饭碗”。目前,乐清全市现有正在运行的微型残疾人之家共3家。在这里,残疾人除了可以免费得到日常护理外,还可上班拿工资。这种以“以劳代疗、边劳边疗”的模式,让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看到了更多希望。
实现增收13多万元
开工第一天9时许,记者来到岐头残疾人之家,一进该“生产车间”,就能看到墙面上张贴了一张上班时间安排表和车间团队成员表,看着与普通生产车间无异。
一叠叠已经拼搭好的金属电子配件整齐摆放在各个残疾员工们面前,角落里堆放着一袋袋未拆封的零件。记者观察到,在各个员工们胸前都还挂着工牌,上面注明了姓名和职务等信息。
家住附近的老朱(化名)也在其列。该残疾人之家负责人王丝丝介绍,老朱为轻度智力残疾,在2022年4月就来此上班了,妥妥老员工一枚。“老朱一家情况特殊,我们这共17名员工,老朱一家就占了5个名额,且在之前都是‘闲置在家’。”王丝丝说,岐头残疾人之家在成立之前,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一次走访中得知了老朱家的情况后,他们特地上门询问这一家人要不要来工作。
“老朱的父亲作为老朱家的主心骨,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一口答应。我还记得他当时说‘去,能去的都要去’。”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王丝丝感慨不已。老朱一家在此工作一年多,除去五险一金以外每人每月也从原先的到手工资1600多元,提档至如今的2260元。也就是说,在新的一年,这一大家庭要比起往年将增收13多万元。
赚了钱准备盖新房
“今天是上班第一天,你们有什么喜事要分享?”在现场,王丝丝询问道。这时,老朱略带羞涩地说,今年他们家要盖新房了。
建一栋新房子是老朱最大的心愿。多年以前,老朱一家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推倒了一间老宅盖起了一栋两层楼的新房,一家9口人都挤在这里生活,显得有些拥挤。作为家中的长子,老朱带着妻子住回了隔壁另一间老宅。
老宅房屋顶瓦片稀,雨稍微下大一点就漏雨,怎么修都不顶用。如今,盖新房也已提上日程。
当天,在老朱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的“新家”。在现场,老朱指了指口中多年前亲朋好友“赞助”的两层楼楼房,而他的新家选址就在该楼房的东侧(现已被夷为平地),在该两层楼的外立面上还能看到老房子倚靠过的痕迹。
见到有人来访,老朱的父亲急忙出来迎接。“以后就能放心喽!”老朱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笑呵呵地说,等天气暖和一点,新房就要开始动工了,以后不管外面多大的风雨,自己的儿子都能一觉睡到天亮。
提到岐头残疾人之家,老朱的父亲有些激动。他说,过去一大家子全靠自己一人养猪维持生计。随着自己年龄渐长,关于子女日后如何生活,也成了他的一大心病。而如今,看到子女们能够自给自足,残疾人之家就像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他也十分高兴。
助力走好共富之路
岐头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22年4月,是目前温州运作最良好的“共富工坊”之一,也是乐清微型残疾人之家的缩影。
三家微型残疾人之家均配有加工车间及相应的休闲健身器械和培训室,现有残疾人员工60多名,来自周边社区、村的残疾人群体,且均是低收入群体。
像岐头残疾人之家,由市残联和乐清康为电器有限公司共同谋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培训残疾人组装技术,企业专车送基础零部件至此,由残疾员工完成后再由企业收回,形成“工疗型车间”的创新模式。残疾人之家上班模式参照正规企业上班,每天上下班准时打卡,双休日、节假日休息。不仅如此,针对残疾人之家工作群体的特殊性,企业还每天中午送餐到工坊,满足工坊人员的需求。
除了设立微型残疾人之家以外,乐清市残联还曾推出“工疗型残疾人之家”。2021年9月,乐清市首家“工疗型残疾人之家”正式投入运行,为重度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人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参加社会保险,为温州市“工疗型”残疾人之家建设开了先河;同年12月2日,乐清第二家“工疗型残疾人之家”在北白象镇揭牌运行。截至目前,乐清已有9家“工疗型残疾人之家”,共安置残疾人员工173名,接下来这种模式将继续向全市推广。
乐清市残联还通过开展社会化助残形成分类多级的就业帮扶模式,携手“阿醉佬”水产品、“婆媳食品”,通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均可代理“阿醉佬”“婆媳食品”品牌产品进行网上代售,免押金、零成本,让残疾人可以实现在家就业增收。
市残联理事长杨刚介绍,2021年浙江省首批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先行先试项目将乐清市列为公益慈善助残先行区(全省仅1个地区),2022年,乐清市在雁荡镇开展了镇级共富试点,提升了山区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持续响应乐清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的目标,市残联将残疾人就业列为“头等大事”,尽可能帮助残疾人实现物质、精神共富裕,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