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蒲岐古城因明初抗倭屯兵而建,已有600多年历史。蒲岐镇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抬阁、打千秋、闹琼花、老鼠嫁囡、打倭儿炮、放焰火、迎东岳帝、迎城隍爷、划龙灯、划宝船、蛤蟆娶亲、扮水仓、抢活神、闹九月等,其中抬阁、老鼠嫁囡是最具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传统民俗活动项目。2008年,蒲岐传统游艺项目老鼠嫁囡和九月会市入选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蒲岐抬阁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蒲岐镇被列入第六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蒲岐抬阁起源于迎神赛会,借以驱灾纳福,相传于清代从福建引进,与瓯越文化融合演变而来,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抬阁集造型、灯光、绘画、彩扎、纸塑、戏曲、杂技于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断努力、创新改进、传承弘扬,更富魅力,更具观赏性。妆扮抬阁是高难度的手工技艺,由抬阁非遗传承人代代相传,至今仍对外保密。传统的抬阁由五六名童男童女立在三四米高的台架上,由几十名健壮的男子杠抬着特制的木架平台(即抬阁盘)沿城内街道巡演。现今的抬阁底盘改由电动车驱动的平台,四周以编扎的龙凤等吉祥物和蒲岐古城墙装饰,加入声光电技术,绚丽多彩;扮演小演员人数增加(十余人),层数增多(上下四五层),难度加大,服饰、道具更加华美、气派。时隔七年,蒲岐抬阁再闹新春,2024年正月初十和十一(2月19日和20日)隆重上演,整个古镇都沸腾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熙熙攘攘,挤满城内四条街道和城外抬阁经过的道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四门城头和沿街、沿线两边民房的阳台和窗户边都站满人,大家翘首以待。
蒲岐镇城内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四个村,每村每天两架抬阁,扮演内容不同。夜幕降临,在千呼万唤之后,众人急盼之中,随着烟花绽放,四个村八架抬阁分别从镇武门、保泰门、蔚文门、安定门出发,向十字街头集合,然后在城内四条街道和古城外的道路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来一阵欢呼。抬阁队伍浩浩荡荡,前有彩旗开路,旁有彩托护卫,后有鼓乐相伴,一大群人簇拥而来,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表演者手持道具凌空而立,身上彩色戏装飘浮,既像演戏,又似杂技,远远望去,有一种飘逸空灵的感觉。一架抬阁扮演的是一出精彩的古装折子戏,就像一座流动的舞台,沿着街道和城外道路缓缓前行,晃晃悠悠,凌空而来,飘然而至,令人叹为观止。
蒲岐抬阁扮演的内容,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取材于《西游记》《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征西全传》《杨家将演义》等折子戏,如今年扮演的内容,有龙凤呈祥、天女散花、五世请缨、百岁挂帅、回荆州、陈塘关、寒江关、女驸马、棋盘山、蟠桃会、龙门阵、贵妃醉酒、杨门女将等。每架台阁上有十至十四名童男童女,粉墨化妆,扮演才子佳人,将相忠奸,他们或站在其他小演员的肩上手上背上,或站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道具上,高低、左右、前后,错落有致,给人以美、奇、险的感觉。小演员活动自如,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棍棒、刀枪、扇子、马鞭、如意、手巾等道具和水袖,时时与观众互动,挥手致意,或抛散鲜花、糖果、爆米花等。在各色彩灯的衬托和照射下,一架架抬阁壮观华丽,灿烂精致,光彩夺目,灵气四溢。“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另外,在彩车上不绝于耳的打倭儿炮,响彻整个古城的夜空,好不威风。抬阁为古镇蒲岐演绎出浓郁的年味,成为乐清传统地域文化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同时,老鼠嫁囡以幽默滑稽引人入胜,被称为“笑戏一奇葩”。前有两人吹长号开道,接着是两人举着写有“鼠府”两个大字的牌子。村民们妆扮成一群老鼠迎亲队伍,成年老鼠挑着以前传统的和如今时尚的嫁妆,故意东荡西倒,夸张地前后晃动前行;老鼠父亲坐在抬椅上跷着二郎腿、抽着长烟枪,老鼠新郎一拐一瘸地慢慢行走;媒婆好言好语相劝,老鼠新娘坐在轿子里,对父亲包办婚姻悲伤地哭诉,不停地将番薯粉拌香水做成的“鼻涕”四甩,让观众一惊一乍一笑。媒婆和老鼠新娘均由男子扮演。抬轿的、抬椅子的,有意将所抬的轿子和躺椅,左倾右颠,摇摆不定,动作夸张,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一大群小孩子扮演小老鼠,东张四望,晃着脑袋摇着尾巴,有蹦有跳,模仿老鼠偷东西的情境,跟在迎亲队伍后面。
此外,打腰鼓、舞龙、滚狮子、南拳等传统节目穿梭于游艺队伍中,与抬阁、老鼠嫁囡相得益彰,助推热闹氛围。乐清各地和永嘉、鹿城、瓯海、龙湾、洞头,以及台州玉环、温岭、黄岩、路桥、椒江等地群众都赶来观看。据统计,那两天,共有三十万多人争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