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同学(左)与红十字志愿者合影留念。乐清市红十字供图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泱程“山外青山楼外楼,‘大黄老师’你最牛!”“‘大黄老师’你最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又能说又能干,一看就是男子汉!”……3月22日上午,温州某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的采集室,涌入一群医学生,他们对着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黄同学一通花式夸奖,逗得躺在采集床上的他哈哈大笑。原来小伙伴口中的“大黄老师”是温州医科大学的一名学生,品学兼优。当天,在同学们的陪伴下,黄同学成功捐献34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乐清第13例、温州第109例、浙江省第10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年收到两次通知
黄同学默默地做了这件好事,面对记者,他仍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
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黄同学早在读小学时就知道它能救人。当时,小学语文课本上有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上严重的白血病,当时台湾突发大地震,台湾同胞仍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其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生命桥的故事。
“那时我上完这堂课就深受感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种子在我心里开始萌芽了。”黄同学说,这已是他第二次接到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的通知。
2022年,黄同学在学校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中留了8ml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不久后,乐清市红十字会就给黄同学打来了第一通电话。“当时,说有个患者与我配型成功,问我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黄同学说,那会他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准备开始锻炼身体,迎接捐献。但没过几天,他又被通知捐献终止了。黄同学还略感遗憾,“也许对方找到了比我更合适的志愿者。”
2023年年底,黄同学再次接到了乐清市红十字会的来电,称又有一名患者与其配型成功,询问他的意愿。“我愿意!”黄同学郑重地说道,非亲缘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一年内两次收到通知,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天选之子”。
后来,黄同学顺利通过了与患者的高分辨再配型和捐献前体检,捐献时间定在3月22日。
点亮他人“生命之灯”
“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就是类似成分血分离,利用血细胞分离机把从骨髓中动员出来的造血干细胞从外周血中分离出来,其他血液成分又回输回身体,除了采集时间长一点,其他没什么感觉。”捐献完造血干细胞的黄同学还对记者科普起了医学知识。他说,自己捐献的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然后输注到患者体内,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造血和免疫系统,治愈疾病。
“黄同学的爱心为千里之外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给一个生命和家庭带来希望。”乐清市红十字会专职副监事长周奕汝表示,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是乐清市红十字会重要工作之一,2017年以来,乐清市红十字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和热心帮助下,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入库1174人份,成功捐献13例。
从0到13,每一位捐赠者都值得歌颂和赞扬。周奕汝说,乐清是一座大爱之城,除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外,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工作也在全省名列前茅,3月22日当天,乐清还有一位人体器官捐献者捐献了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救了3人性命,让2人重获光明。她希望有更多的市民能够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鼓励大家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给有缘配对成功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为更多家庭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