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李孝光 2024年04月12日  

李氏大宗。

  ■李剑明 文/摄

  在雁荡旅游环线中庄隧道入口处墙上雕刻了一首元代文学家李孝光的词《念奴娇·江南春暮》:“江南春暮,看麦枯蚕老,故乡风物。缟袂青裙桑下路,笑动斜阳村壁。鹅鸭比邻,牛羊日夕,父老头如雪。桑麻旧语,宁论汉庭人杰。

  谁办草草杯盘,朱樱绿笋,逸兴尊前发。冉冉年华吾老矣,目送孤云明灭。拾穗行歌,摘瓜抱蔓,此事真毫发。逢君轰饮,与吾唤取明月。”可以看出来李孝光的文学造诣是相当高的,他的那些优美的诗文为5A景区雁荡山增色,也为自己的故乡添彩。

  历史上元代文学一度不太受重视,致使李孝光名声不显,反而是朝鲜王朝后期思想家、文学家朴齐家(1750-1805年)有诗云:“文如李孝光,岱宗开新面。”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补本)》载:“元代至李孝光出,文学散文的艺术成就又有了明显的提高。”

  李孝光(1285-1350年),字季和,号五峰,元温州路乐清县淀村人(今大荆镇田岙村)。他是元代中后期重要的文学家,名列《元史·儒学传》的二十八人之一,蔡东藩《元史演义》中有脱脱奏请元顺帝举荐李孝光为著作郎的记载,著有《五峰集》《雁山十记》《孝经图说》等,李孝光的文集通行本有陈增杰校注的《李孝光集校注》。

  李孝光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耕读世家,少时接受宋儒朱熹理学思想。青年时志气轩朗,筑室五峰山云霞洞读书教学,在山水间与诗书为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其感悟力非凡,观察力细致,一草一木的每日变化便能勾起他的无限诗意,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朱右都出于他的门下。

  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屡荐馆阁,至正八年四月李孝光应诏至大都,授官正六品的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七月,御宣文阁与语宋儒性理,进《孝经图说》,皇帝大悦,升为秘书监丞。至正九年七月,右相朵儿只、左相太平相继去位,他自觉在朝中失去依靠,便以老病请辞。至正十年,他以奉训大夫、秘书监丞致仕,这年四月,南归途中行至通州时病故,享年66岁。

  李孝光的交游十分广泛,与多位诗坛名流如萨都剌、张雨、柯久思等人常有唱和,同萨都剌唱和之作更是多达45首,一时声名鹊起。期间与杨维桢的交往尤为有意义,泰定四年(1327年)李杨二人于苏州相遇,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互引知己。李孝光较杨维桢大11岁,在当时,杨维桢作为诗坛新人并未赢得诗坛重视,资望尚浅;而李孝光已经是声名远播,但二人就古乐府的喜爱一拍即合,他们共倡古乐府运动,引得一批重要的江南作家竞相唱和,蔚为风气,一时风头无二,使得元代诗歌风气由温柔敦厚转而遒劲有力。东南士林为之语曰:“前有虞(虞集)范(范棒),后有李(李孝光)杨( 杨维桢 )”。他们为创建“铁崖诗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进而复兴了元未明初的文风。杨维桢作陈樵集序,举元代作者四人,以孝光与姚燧、吴澄、虞集并称,亦不虚矣。

  伴随着李孝光名气的日益增大,他同政界人李孝光的乐府古体刻意奋厉,不作庸音;近体五古,毓秀而有唐调;七古颇出江西派,而俊伟之气乃不可遏。散文创作,一反当时“搜猎破碎,剽盗灭裂”文风,以矫健挺拔风,不趋世尚,风骨遒上,卓然自立。

  李孝光的家乡位于雁荡山的北麓,对故家山水最有会心,触处感赋,无不曲尽其妙。他以丰富多姿的游记和诗词创作,塑造了雁荡山的文学形象。其中《雁山十记》是继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后又一山水记系列名篇,文笔简峻,意味隽永,刻画精细逼真,元明以来,传诵很广,收入各种文学的选本。历代的名作家如黄宗羲等人对其也非常推崇。

  李孝光的以仁治民思想从《萧山县衙重修记》《重作岱山书院记》《送刘子谦上广西阃照磨》等诗文中都有体现。 

  李孝光的书法也有成就,《大观录》载:“书体似徐季海,而行笔甚豪放。”张如元教授评:“书法学苏轼,笔画丰腴,运笔流畅,连带自然,且结体方扁,时出侧锋,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诗瀚被收录进《元八家法书》,存世的七种书瀚皆可作法书。

  由于各种原因,李孝光墓虽然列为乐清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败。在温州市委宣传部、乐清市委宣传部、大荆镇人民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田岙村双委克服困难,在征收到土地之后,按文保单位修缮流程开始修缮。今年的清明节还进行了大型的祭祖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