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清博物馆看展、寻宝、鉴宝、逛集市…… 来一场穿越四千年的相遇 2024年05月20日  

活动现场。杨海虹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海虹

  5月18日,恰逢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乐清博物馆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结合博物馆内陈列展览与文物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当天一大早,就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参加,深入了解乐清的历史内涵,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4000多年前乐清人咋生活?

  乐清,何时有最早的先民?他们都是如何生活的?当天,“杨柳滩新石器时代文化展”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们揭开了神秘面纱。

  展览设在乐清博物馆一楼,展出了100余件乐清白石杨柳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其中不少文物还特意从温州博物馆借展,难得一见。展览分“石器”“化石”“青铜器”“思考和猜想”四个区块,采用实物展示和图文介绍的综合方式,为参观者们立体全景式地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精髓所在。

  据悉,乐清白石杨柳滩遗址是温州较早发现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千年以上)温州文化的遗存之一。1982年,白石街道的村民在当地杨柳滩掘地取砂时,在溪床下二三米深处发现一批石器、陶器、玉器及动物化石等。它们的出现,以无声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乐清是如何生活的。

  步入展馆,首先呈现的是石器展示,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镞、石矛、石网坠、石环、石犁、石铲等,其中石锛数量最多。很多参观市民好奇,这些石器在数千年前是用作什么用途的呢?

  据博物馆解说员介绍,石锛是磨制石器的一种,有的石锛上端“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它与普通石锛一样,单面刃,呈扁平长方形或梯形,但因其背部偏上有横脊、凹槽或台阶,将锛分成上下两部分,装上木柄后可用作砍伐、刨土,是与“刨”相似的工具。除石锛外,现场展示的石镞可用弓发射,用于狩猎动物;石矛与石镞类似,而尺寸更大,同样是用于狩猎;还有石网坠显示出先民还经常以捕鱼的方式获取食物;石犁则表明杨柳滩先民有稳定的耕作种植行为。这些石器的展示,反映出了乐清先民丰富的生业形态。

  继续往前走,进入“动物化石”区块,参观者们在这里看到了在白石杨柳滩遗址出土的犬、马与水牛的齿化石。从这些古老动物的骨骸里,能显示出先民的生活之处多水、湿润的特征。在“青铜器”区块,展示的器物有铜锛、铜斧和暂不确定用途的铜器残件等,这些器物的风格与春秋至战国时代吴越区域的其他出土器物近似。其中,一块云雷纹饰铜残件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介绍牌上显示它出自战国时期,虽然历经数千年的磨洗,但上面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不少市民参观后感慨,这些文物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穿越到数千年前去感受先民的生活。

  “妈妈,这个石头干什么用的?”“妈妈,这个是象牙吗?”当天上午,王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吴奕璇前来观展,每参观一个区块,孩子都好奇地提出了很多问题,王女士不厌其烦的用手机搜索,解答孩子的问题。她说,平时经常有带女儿参观博物馆,这里就是一个学校的延伸课堂,每次来都有新收获,也让孩子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乐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据乐清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杨柳滩新石器时代文化展呈现出了乐清地区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地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体的连接,在展现乐清悠久人文历史的同时,也将传播博物馆、文物与考古学知识,践行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

  系列活动花式“宠粉”

  当天,最受市民关注的是文物专家现场鉴宝活动,不少市民带着“宝贝”前来,请文物专家鉴定。多名玉器、鼻烟壶收藏爱好者在现场得知自己带来的藏品鉴定为“宝贝”后,兴奋不已。

  “乐清收藏爱好者比较多,此次借国际博物馆日契机,我们特邀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乃武、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周永良、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石超等4位文物专家到乐清,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更多元、更完善的鉴定咨询服务,更好地满足市民对藏品鉴定的文化需求。”乐清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9时30分许,记者看到数十名收藏爱好者有序进场,他们带来的“宝贝”种类较多,有瓷器、玉器、钱币、铜镜等,4位文物专家详细地为收藏爱好者们鉴定了各类藏品的真伪、时代,耐心地和收藏爱好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为收藏爱好者答疑解惑,适时普及文物收藏鉴定知识和文物收藏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刚进入收藏圈、缺乏文物鉴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专家们也提出了忠告。

  收藏爱好者蔡孟当天带着“财宝大王”和“观音菩萨”两件“宝贝”前来鉴宝,经专家鉴定,“财宝大王”为仿制品,但“观音菩萨”小型像很不错,出自隋唐至五代时期,值得收藏。“这两件‘宝贝’都是我多年前通过朋友那收过的。”蔡孟笑道。

  在现场,面对前来鉴宝的市民,专家们强调,收藏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修养,不能盲目跟风,更不可抱了捡漏的心理去追求高额经济回报,呼吁收藏爱好者摆正心态,合理合法收藏。

  当天,“博物馆寻宝”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只见他们每人手持一张“寻宝答题卷”,根据上面的提示到相应展厅寻找藏品,将藏品缺失的内容填写到答题卷上,成功寻找到10件以上文物或展示场景的参观者就可以领奖。短短两天时间,乐清博物馆就发放奖品1000余份,给市民和游客们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

  “本以为逛博物馆会比较枯燥,没想到这么好玩,16个藏品我全都找到了。”家住北白象的四年级小学生张晗博当天和爸爸妈妈特意一早赶到乐清博物馆“寻宝”,还挑选了他喜欢的文创礼品。家住市区的70多岁的潘阿姨是乐清博物馆的常客,从乐清日报上得知当天的“寻宝”活动后,老两口也赶来凑热闹。“对我们来说,寻宝虽然比较费时费力,但过程还是比较有趣的。”潘阿姨笑道,活到老学到老,乐清博物馆是个增长知识的好地方,每次来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在鉴宝活动旁边是瓯窑体验工作坊,来自翁垟第三小学的老师郑小裕在现场手把手教20余名小朋友学做瓯窑。“太解压了,真好玩!”12岁小女孩吴依诺体验后说道。当天活动现场,文创集市上的市民也是络绎不绝,各摊位多方面展现了具有乐清和周边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品、文创品、收藏品,为市民带来了更多丰富的文化体验。在博物馆外广场上,乐清市收藏家协会组织会员在乐清博物馆门口摆设了16个摊位,大家都把收藏的“宝贝”晒出来,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直呼大饱眼福和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