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画外音 2024年06月07日  

  ■周方德/绘 王常权/文

  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75度的位置,对北半球的中国内地来说,是农忙的季节。到了6月,冬春作物可以收割,夏秋作物可以栽种了。这个节点,是农历的第九个节气,夏天的第三个。仲夏时节来临了。

  芒种这个名词出自《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转换成今天的文字是,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这个“种”是指“先种后孰”——“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孰”就是成熟的“熟”的古字。

  芒种的农谚

  二十四节气里,芒种是唯一以农耕方式命名的节气。“芒种”用到节气上,“芒”指被暑气耀亮的波浪般的麦芒,此时到了麦秋,麦可收割,已经“叶暗庭帷满,凉散麦风余”了。而“种”指稻谷,“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此时就得秧田车水,过时不能再种了。

  这里在解释一下“麦秋”这个词语。其实麦秋是上个节气小满的一个物候,所谓的“麦秋至”,《月令》里说:“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意思是说秋天是收成的季节,在夏天里收获麦子,那么这个夏天就等于是麦子的秋天。

  太阳给予地球的能量,在芒种前后有一个奇妙的安排。我们说过此前的小满节气里农作物对雨水的渴求,对风的需要。能量的外化表现确实先雨后风,先灌浆再风干结实。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谣》如此唱道:“芒种忙,麦上场,起五更来打老晌。抢收抢运抢脱粒,晒干扬净快入仓。芒种忙,种秋粮,玉米高粱都耩上。高地芝麻洼地豆,雨插红薯栽稻秧。”

  芒种节气充满了田间气息,中国内地各地对此节气都有切实的总结。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

  芒种从字面上来讲便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75度的时候,华夏大地各处出现了忙碌的身影。俗话说“芒种忙、忙着种”。这一时间可谓是农业耕种时最忙的时候。

  芒种这一节气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所总结出最能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分。在我国北方,此时小麦已经呈现出一片金黄,成熟的麦子弯着头等待着收割。

  而在南方,这时也是种植水稻的最佳时分。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时分气温显著升高,雨水充沛,这对于播种和移栽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条件,错过了这个时间再去种植收成可能会大大减半。“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芒种时分气温显著升高,并且高温雨水又相对频繁,因此天气是又闷又热,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平均天气都在35度左右。谚语有言:“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可以说这段时期极易昏睡,因此大家可以中午小憩一会,消除疲劳,繁忙时分也要注意身体。

  芒种时期虽然是最为繁忙的时候,但是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并不肤浅,留下的许多谚语还可以反映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

  人人参与力量大。谚语“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农务繁忙,人人参与,其乐融融共同完成这段时分的劳作。

  拿到手里方踏实。谚语“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在芒种麦收时,无法预料什么时候便有一场暴雨来临,因此收到家里最为牢靠。

  巧手不如好工具。谚语:“手快不如工具快,老汉能把青年赛。”民谚俗语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映的正是同一个道理。

  诗人和芒种

  “燕支颗破麦风秋”,麦熟时节,想到潘岳描写“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雊”的意境。擢是拔,“离离麦擢芒,楚客意偏伤”,古人是处处触景感伤的。雉是野鸡,“雉鷕鷕”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有鷕雉鸣”,鷕鷕是野鸡的鸣声。朝雊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的“雉之朝雊,尚求其雌”,是求偶声苦。麦风金黄中,鷕鷕雉鸣是什么感觉呢?孟郊的“鷕鷕伸至明,强强揽所凭”多凄婉啊。

  白居易就曾在《观刈麦》中描写过农家在芒种时分收割麦子的场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一夜南风吹过,陇上的小麦泛起一片金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前去收割麦子,丁壮在田地里收割麦子,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随去给田地里劳作的人送去。

  江南宋朝诗人陆游曾在《时雨》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芒种时分下雨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秧。每家都用新收的麦子做了香喷喷的饭,采菱角的渔船唱着优美的山歌。

  春葩雪漠漠,夏果珠离离,此时正是新果争熟季节。雨熟梅黄李绿,江南到了梅雨烟茫季节——梅黄垂垂雨,草碧淡淡烟;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虽是湿衣愁雨,却是门掩草,径封苔,绿肥红瘦,正好孤眠清熟。”

  此时北方,最美是纯阳饱盈、晨光如幻之晨——“鸟雀呼晴,晓侵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周邦彦这个形容真是贴切。与南方缠绵的梅雨比,北方还是瞬间风吹云飞,一旦墨云集结,展开其黑色的羽翼,云衔日脚便成为山雨。山雨如倾如注,而雨过虹吸,斜阳烟柳,蛙吹声中,微风暗度,山昏鸟满天之后,让人想起李白的“香炉灭彩虹,石镜挂遥月”的意境,多静啊。此时凉花拂户牖,天籁鸣虚空,露色河光之中,已有流萤几点,飞来又去,金银花香若隐若现。仲夏夜到了最值得珍惜的时候,夏至就到转折点,虫鸣声起,晚饭花香,该飞虫满院了。

  初夏是青梅的时节,青梅能生津止渴,开胃解郁。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三国时就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午后闲来无事,可以尝一尝。

  海子有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有过农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麦芒、稻芒的意味,如芒在背,极度不安。大汗淋漓里还受芒刺之苦,实在是一种不幸的经验,但这是农民的生活,一种宿命。我们今天看待这一农民的生存体验,或者可说苦难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我们唯一需要记取的,是能否配得上所受的这些苦难。

  “能否配得上所受的这些苦难”这句话,是伟大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创,陀翁说:“我唯一担心的是我明天的生活,是否配得上今天承受的苦难。”芒种时节,是收获的季节。就像余世存说的“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三四月做的事情并持之以恒,在之后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