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履常所作《昭德公迈〈历代纪年〉序》书影。

光绪《乐清县志》卷十载包履常。

包履常画像。
■张良好一
南宋淳熙八年(1181)暮春,一则喜讯从京城临安出发,越过无数高山大川,传到偏安东海一隅的坊桥(一作方桥)。
坊桥是一座小桥,在乐清县长安乡柳市(今乐清市柳市镇),四条粗糙的石板并铺在蜿蜒的河浃上,并无多少名气。反倒是住在桥边的人家,名声要响亮许多。住户姓包,始迁者汝嘉,字端度,原住温州雁池,坊间都说他是“包青天”包拯的五世孙,年少时拜永嘉学派开山祖周行己(1067~1125)为师。他聪慧好学,又有名师点拨,学业日益精进,终以明经授博士。翩翩少年,才华横溢,不仅周先生喜欢,先生的女儿也喜欢。一切水到渠成,学生包汝嘉华丽转身,成了先生的乘龙快婿。
北宋政和六年(1116),周行己权知乐清,次年罢摄,迁居柳市。那时的柳市地旷人稀,时有猛兽出没。包汝嘉担心岳父以及双目失明的岳母久处“洲渚启柴门”之境,孤伶困苦,也携家眷迁到了柳市坊桥,邻近岳父母,以便照应。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六十多年,如今坊桥包家主人是汝嘉独子包昂。包昂(1133~1182),字颙叟,在柳市一带,他是人们公认的贤能之士。时匪盗猖獗,扰乱乡里,他挺身而出,组织人马保得一地平安。地方向朝廷举荐官员,德才兼备的包昂本有资格入选,却因名额极少而不与新进相争,退而居家教子读书,潜心研习学问。
包昂有七子二女,子名履常、履端、履冰、履道、履远、履大、履言,以履常居长。这次京城传来的喜讯,是包履常(1154~1217)的,他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八月二十八日,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寒窗数载,终于中了进士。
这些天,坊桥边的包家,人们像赶集一样地涌来,道贺声、欢笑声,交织成喜气洋洋的交响乐,飘荡在柳市上空。
不久,朝廷授包履常为宁海尉,旋改金陵教授。这本是喜上加喜的事情,不料母亲翁氏突然撒手人寰,还没充分发酵的喜悦在悲泣声中戛然而止。包履常只能留在家里丁内艰。
一年后,父亲包昂也走了,如秋叶般凋零,陨落在霜结露凝的孟冬。刚过“知天命”门槛的包昂,还没尽享天伦之乐,就匆匆去了西天,亲友无不为之痛惜。
正在平江府(今苏州)任职的叶适闻知讣讯,随即写了《包颙叟挽词二首》,其一云:
风沙江上宅,斥卤望中村。
密竹元遮径,崇兰早映门。
笑谈看磊落,材力可腾掀。
谁复知心事,沧波雾雨昏!
叶适(1150~1223),就是家喻户晓的永嘉学派集大成者水心先生,高子莫长婿,包履常连襟。高子莫(1140~1200),字执中,累官至永州知府。曾祖高公绘,是宋英宗皇后高滔滔的内侄,住开封“南宅”,建炎间扈驾宋高宗南渡,卒后追封咸宁郡王。祖世定,绍兴五年(1135)以秘阁修撰通判温州军州事,寓居温州普觉巷。高子莫初在温州无宅无田,又幼年失怙,生活过得极清苦,好在他“天性耐穷约,知事轻重,转侧巷闾间,自求师友以立门户”,结交了不少地方名士,还娶了乐清翁氏为妻,因而与同为翁家女婿的包昂有了戚谊之情。高子莫育有三男两女,次女嫁给包履常。高包两家联姻,亲上加亲。
永嘉学派承前启后大学者陈傅良(1137~1203),与叶适情同手足,与包昂也多有交往。陈傅良得知好友去世的消息,泪水伴墨水,写下《挽包颙叟》两首,其一云:
樵牧常事席,篇觞早策功。
有怀随事见,不耻与人同。
我故奇诸子,年来识此翁。
待看稽古力,乔木已悲风。
淳熙十二年(1185)春,朝廷授包履常为迪功郎、建昌军学教授。守制虽已期满,但包履常仍沉浸在忧思中无法自拔,迟迟不愿动身赴任。身为长子的他,还要为永别的父亲做最后一件事,于是致函叶适,说了自己的请求。叶适见信如晤,在瓜熟稻花香的时节写好了《包颙叟墓志铭》。
八月丙辰,黄道吉日,包履常请来工匠,将铭文刻在了墓上。
二
待一切家事安排妥当,大半年已经过去。朝廷只好先安排他人担任建昌军学教授,改授包履常为福建抚机,任所在福州。
临行之际,一众亲友设席饯行,舅表亲翁卷也在送行之列。翁卷(1167~1251?),字灵舒,善诗,为“永嘉四灵”之一。其时,翁卷尚未及冠,但生于“声韵之学”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早已入了吟咏之门。席上,一首《送包释可抚机》信手拈来:
州带福星明,君今指去程。
乱山秋雨后,一路野蝉鸣。
时静军书少,人闲官况清。
归来话风土,尽识荔枝名。
目睹战乱以致民不聊生的现实,翁卷打心底希望天下太平,在他心目中,为官无需操心军务,便是老百姓最大的福祉。他祝愿表兄任职之地,海晏河清,有时间多深入民间了解地方风土、物产,能像先辈蔡襄(1012~1067)在福建任职时一样,利用空闲写出《荔枝谱》类似的书来。
别过亲友,包履常带着满满的祝福,随秋风颠簸在咸腥、泥泞、惊险不断切换的漫长旅途中,山一程水一程,一路向南到福州。
抚机也就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做的是文书工作。包履常经常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伏案疾书,报告一篇接一篇。“归来话风土,尽识荔枝名”,已然成了奢望。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三五年时间,让人活出三五十年的感觉。
京都的调令总算来了,颇具戏剧性的是朝廷又让他去盱江(一作旴江)任建昌军学教授。建昌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军治设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
到了建昌军,包履常才发现当地根本没有一所像样的学馆,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没有场所,怎么开展教学工作?没有教育,如何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又如何治国平天下?窘迫的局面,触发了他久藏于心的“絜矩之道”。“絜矩之道”讲求推己度人,自己厌恶的事物,不施加给他人;自己想要的事物,应顾及到他人。包履常的“絜矩之道”来自平生所学,也来自家庭熏陶,如同血液,早已渗进了每根毛细血管。
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吧!包履常下定决心要建一所学馆,这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困难重重,但他义无反顾,选地块,筹资金,毕力躬行,勇往直前。不出数月,一座崭新的学馆从盱江大地上拔地而起,内置讲堂、宿舍、食堂,设施一应俱全。廪膳生从原先的几人,一下子增加到五六十人。
包教授不仅要抓教育行政工作,还要亲自上课,很忙,但忙里偷闲,偶尔与文人雅士会个面,论论道,还是有的。寓居在盱江的晁仲皓(字子绮),系出名门,其先辈晁迥(谥文元)、晁宗悫(谥文庄)不仅在北宋朝廷担任高官,还都是文学大家。包履常见仲皓言语举止持成稳重,十分器赏,与他常往来。一次,包履常到仲皓书塾访问。仲皓从书橱中取出厚厚的一叠手稿送给包履常,说是其先伯父晁公迈(字伯咎)花费数十年编撰的书,名《历代纪年》。包履常知道盛意难却,便将这份珍稀的书稿带了回家。灯下,包履常轻轻地翻着书稿,思绪随着书里的文字,从唐虞三代穿越到北宋,敬佩之情在闪烁的烛光中冉冉升起。他明白这是前辈的心血之作,不可独自享用,更不可束之高阁。绍熙三年(1192)三月,包履常将书稿连同亲自执笔的《昭德公迈〈历代纪年〉序》交予印书馆,锓板付梓。
几年后,包履常调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教授。豫章御书阁毁坏多年,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告郡守,请求拨款修复。在他的努力下,御书阁修葺一新。邻近郡县的读书人见他办学认真,教学水平又高,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间学生多达数百人。
三
嘉定三年(1210)春,朝廷擢包履常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县令。
亲友再次聚拢,为包履常饯行,翁卷也来了,带着刚刚出炉的诗——《送吉水包长官》:
不耻身为令,惟存济物心。
离家春雨足,入境夏苗深。
吉字水初识,洞岩仙可寻。
知君修净化,白日只弹琴。
包履常收起翁卷的慰喻和祝愿,在雨水充沛的春天启程。年过半百,脚力显然不如从前,跋山涉水千余里,出发时温州未温,抵达时已入夏,吉水水暖。
宋代,朝廷施行“均税”制度,即根据耕地肥瘠分等定税。吉水多丘陵山地,农田普遍贫瘠,而吏胥为征到更多的税赋,随意调高土地等级,以致“均税”失真,老百姓不堪重负。包履常到任后,冲破阻力,重新登记耕地,调整征税等级,使恶吏无法从中为非作歹。
那年,吉水全县闹灾荒,民众歉收,包履常请求常平仓的管理部门发粮救济。同时报告吉州府,要求减轻赋税。贫苦百姓实在交不起粮物的,他在县财政结余的款项中代为填补。
朝廷计划实行“称提”政策,推广使用一种叫楮币的纸币。郡守想借机立功求赏,严厉督促各县立即执行。别的县唯恐落后受到惩罚,都火急火燎地实施起来。唯独包履常从便民安靖的角度考虑,迟迟不施行。郡守为此连下几道命令,包履常还是不为所动。郡府幕僚写信诘责包履常,他回复道:“我是个读书人,只知道奉法循理,宁愿冒犯上司受处分,甚至丢官,也绝不随声附和搅扰百姓。”不久,郡守因强推“称提”政策导致民怨沸腾而被免职。
旧官去,新官来,朝廷让安抚使兼任郡守。百姓上交赋税的粮物,原本都是在本县交纳。安抚使上任后,要求各县百姓将粮物一律送到郡城。路途遥远,输送负担加重,百姓叫苦连天。包履常连续四次向安抚使忠言谏阻,终使安抚使放弃先前的指令。
吉水全县五个都各自组织义丁(相当于民兵),以维护地方治安。其时,声势浩大的“黑风峒起义”波及吉州,郡守计划带兵前去镇压,要求各地义丁配合他们的军事行动。包履常说:“义丁为乡井治安而设,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装备又差,去与凶恶强悍的江洋大盗战斗,相当于以羊御狼,岂不白白送命?”因而回信给郡守陈述不能这样做的理由。郡守不听,继续下令征调,包履常仍坚持己见,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吉水向来有个陋俗,民众好打官司,稍有不如意,就到郡里告状。有人建议包履常,将那些不经过县衙、特别爱越级告状的人狠狠惩治一下,以儆效尤。包履常说:“我办事,一贯实事求是。那些爱上访的人,如果他们有理,向上级告状还是到县衙告状,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他们无理取闹,我相信上级也不会宽待他们的。”拒绝惩办上访者。久而久之,百姓都知道包履常是一个心胸坦荡、大公无私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父母官,好打官司的人也便越来越少。
“知君修净化,白日只弹琴”,包履常做到了。
四
嘉定十年(1217),包履常升平江府通判。
平江府,叶适极熟悉。包履常中进士的那年,即淳熙八年十一月,叶适以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出任平江府;淳熙十二年冬离任入京。时隔三十多年,连襟包履常将去他曾深耕过的地方任职,自然欣喜不已,赶忙写了一首《送包通判兼寄滕季度》相赠:
风雨逍遥地,衙排印簏新。
钿车分路阔,宝瑟听歌频。
灯市晓侵月,花田晚占春。
却过张翰宅,方信有闲人。
同时,将诗寄给住在平江府齐门穷僻处的滕季度。滕季度(1154~1218),名宬,与包履常同年生。叶适在平江府任职期间,曾在苏州葑门开课授徒。滕宬欲投其门下。初次登门拜访时,滕宬将字写在线上,众人见了大笑不止。唯独叶适觉得他机敏聪慧、富有创意,同意他入学。滕宬出身书香门第,学得比一般同学都要快,没多久就掌握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习举制,一年而成。尔后,滕宬在平江知府的举荐下,应诏参加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试场上,他胸有成竹,奋笔疾书,考完就提前交了卷。考官觉得他在轻视自己,大怒,以“四通非近法”的名义,给他判了个不合格。监司再荐,再考,还是不出意外地意外落榜。
“开禧北伐”开战后,滕宬自告奋勇奔赴江淮前线,以策士的身份投身军队,为主将出谋划策。开禧三年(1207)初,叶适写了《奏荐滕贤良》上书宋宁宗,请求“特赐一处士名目”。三月一日,皇帝降旨,赐滕宬为“廉靖处士”。
正是这段时间,滕宬认识了同在江淮前线抗金的翁卷,两人志趣相投,结为挚友。战争结束后,滕宬功成身退,过起了隐士生活。
十年后,也就是嘉定九年(1216),翁卷与滕宬再度相逢,写了《赠滕处士》:
识君戎马际,今又十年余。
环海才安息,先生便隐居。
清风三亩宅,白日一床书。
长是閒门掩,邻僧亦不知。
包履常早已听闻滕宬的名声,此番出任平江府通判,自然是要会一会这位同龄的世外高人。叶适一诗到平江,曾经的学生——滕宬自然不敢怠慢,甚至心底燃起多年未曾有过的兴奋,他知道包履常是叶适的连襟,也知晓包履常是一位心怀“絜矩”的饱学之士。他备了好茶好酒,静候远客的到来。
然而,滕处士终究没有等来包通判。千里之外的包履常,刚收拾好行囊,却病倒了,一病不起。嘉定十年五月二十四日,他顾自去了天堂。
滕宬得知消息,愁肠百结,茶不思,饭不香。齐门不能齐聚,那就天堂见吧!次年九月,又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滕宬闭上眼睛,也去了天堂。
或许天堂可以畅谈“絜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