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 ——高友玑墓感怀 2024年06月12日  

  ■高晓虹

  故乡乐清自古为人杰地灵之地,有明一代,乐清入进士者二十六人,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高友玑荣登进士。

  在仕途上,高友玑历官太守,布政使,按察,巡抚以至工、刑两部尚书;他历事三朝,从仕四十年,勤政爱民,载德宏功,彪炳国乘;又重才施教,“作育人才为务,则创家塾于鹭屿,而南屏书院之碑作焉……”(见清末孝廉高谊之著) 

  高友玑,字肃政,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高岙村,这里呈典型的浙南丘陵地势,三面环山,毗临瓯江,民风淳厚,水木清华,风物灿然。

  高友玑及其先祖青石构建的墓葬群即位于此,依西麓山而建,松楸郁茂,水转澜滢,宏伟肃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做为先祖高尚书的第十六代裔孙女,我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云,总是飘萦在心间,袅袅依依,挥之不去。我由此炫耀着由文化衍生心理的情感故事,炫耀着冥冥之中来自祖先的神秘的人格传递,这或许就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代代香火相传,此类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荷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一个国家统一的根基。

  故乡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追溯高友玑及其先世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可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祖高友玑“严乎其容,温乎其色”,“奉命赴广西田州抚治岑猛之乱时,不顾个人安危,单骑赴任,示之以廉节,夷人制服。改调卫辉府时,发粟赈民,拯救不少贫民。升任山西按察使时,以至诚理事,狱中无大冤滞。巡抚大同时,定边粮之价,革提头之钱,云中社会安定。”(见《高友玑集》)

  原来故乡之天地灵气,秉自祖先的宅心仁厚和廉洁奉公,其精神之美妙被刻在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和草草木木之中。 

  岁月悠悠流淌,千年的斜阳依旧,照拂在壮丽的高友玑之墓上,依稀映照出先祖们清矍、傲骨和铄健的身影,故乡的云该是捕捉到了这一页页深情的诗章吧,遥问着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让所有的后来人“汲尽祖先功德之精华,咀尽祖先人格之馨妙”。

  年轻时在外求学,以至于立业成家,恍惚间,我离开故乡已二十余载,可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气息,总是趁着如水的月华,流遍我的全身,使在外的游子,倍觉精神清爽,故乡情呵,生生不息。

  当友人告诉我乐清市发起“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征文” 的活动时,我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来,那是对故乡人文的一贯依恋令我对此次征文产生了一种浓郁的兴趣,呵护一份文化遗产,就是护守一份精神的家园。

  朦胧往事里,记得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常常攀援于墓侧的石翁仲像上,把自己小小的脑袋藏在大大的仲象后面,与小朋友们捉迷藏,不时洒下串串银铃般清脆的笑声,此时竟依稀可闻;也曾神气十足地骑到草坪的石马上,佯装扬鞭策马,极尽威风凛凛之势,想来令人忍俊不禁;更多的时日是坐在墓碑亭的“赑屃”上,悠悠荡荡地度过一天,据史料载,“赑屃”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像龟,上面立着碑文,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先人也许不知,这乌龟形的青石巨兽,却带给了后代的子孙们无穷的意趣和快乐。

  时日如驶,马齿徒增,儿时的那份记忆,却叫人永生难忘。

  故乡多文人,曾有人粗略地统计过,从这里走出去的教师多达百位。祖先高尚书在天之灵有知,足可告慰。

  这是一团氤氲着人文气息的祥云,凝聚在高岙的上空,祖先的嘉言懿行,形成为今人吾辈的操守之规。

  常听母亲说,每年的春秋季节,总有好多的学生们被老师们带领着,到这里来旅游;也有神情肃穆,戴着眼镜,一路探究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们;平时,也时见白发苍苍的归国华侨们,他们伫立在祖先的墓前,情绪高涨,深情落泪;也有不少闯荡在外的族人们……

  无论是谁,只要踏足这一块土地,心中就盛满了虔敬,以肌肤之质感亲身触摸祖先所留下的一个又一个背影。写到这,我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如果一个精神家园被这样子地惦记和重视,如果一笔文化遗产被这样子地保护和研究,那么中华文化,何惧后继无人?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何惧不坚如堡垒?

  物质文化也罢,非物质文化也罢,都是大家的共同财产。让我们保护家园里的精神财产,让我们共同维护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期待着,如果这样,中华民族肯定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而不倒。

  先祖高友玑笑了,他怎能不笑呢?

  故乡的云啊,你缥缈几多,岁月的美丽,便增加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