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正集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工业机器人大赛。

人才公寓解决后顾之忧。

“科技副总”硕果累累。张丁可 摄

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
“引育留”三向发力乐清筑优人才港湾,促进“两个健康”发展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梦梦 通讯员 赵佰英 姚国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乐清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只要对乐清发展有贡献的都是人才”的大格局理念,不断创新出台人才政策,精心“引才、育才、留才”,广开进贤路、铺宽成长路、护航发展路,全力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乐清经济“两个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引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直以来,乐清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做好“产才融合”文章,全力推动“人才链”在补链、延链、强链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形成“产业引聚人才、人才赋能产业”的良好局面。
为解决企业高端人才招引难、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帮助企业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乐清率全省之先选聘科技人才入企兼任“科技副总”,建立专家库,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等多个领域。
“科技副总”这一剂良方,既为企业突破瓶颈精准把脉,也使高校科研更有的放矢。据统计显示,首批获聘“科技副总”的30家企业,去年产值平均增长15%,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从4%增长到4.6%,5家企业成功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共解决技术难题69项。“科技副总”这一柔性引才平台被推广至温州全市,还获评温州市改革突破奖,入选浙江省首批营商环境“微改”案例。
“根据计划,全市将通过3年时间,实现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科技副总’动态全覆盖,并逐渐向创新条件好的规上亿元以下企业延伸。”乐清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科技副总”是企业柔性引才的“助推器”,那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吸引创新人才集结的“强磁场”。
自2010年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天正集团累计培养博士、博士后10余人,联合高校培养硕士60余人,累计承担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7000万元。
“通过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这一载体,天正集团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和行业龙头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推动了自身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和产品在新能源、新基建和智能电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天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企业拥有专利1071项,累计参与标准制修订11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0余项,对低压电器行业起到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据悉,截至目前,乐清已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7家,省级站17家。
人才招引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乐清一直在人才对接精度和人才活动效度上下苦功。通过开展一系列力度大、诚意足的引才活动,向高校学子、优秀人才发出引才邀约,高频次组织乐清优质企业赴湖北、广西等地高校参加招聘活动,现与全国53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站。截至9月份,乐清今年新增大学生人数1.7万余人,居温州第一。
通过“以赛引才”的方式向全球发出人才“英雄帖”,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技术“落户”乐清。去年乐清举办的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100家企业报名参赛,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气、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浙江省重点建设科创领域。赛后,成功招引3个优质人才项目落地乐清。
既看重乐清域内的人才,又重视乐清域外的英才,特别聚焦青年群体,乐清还推出引导“乐二代”人才返乡的“青鹏计划”,吸引广大海内外乐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以青年聚助城市兴。目前,乐清建立乐籍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库,入库人员达724人,排摸青年返乡投资项目38个。
育才,创新平台赋能成长
育才是引才的后半篇文章。为实现用才各尽其能,乐清在全方位培养上做功课。
2020年,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韦宏胜技能大师工作室,把“老带新”的工作重担交给了韦宏胜。韦宏胜深耕电气行业领域16年,其自身从一名技术员逐渐成长为温州首席技师、浙江工匠、高级工程师,他的成长经历鼓舞着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每一位员工。
为了把自己苦心钻研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教授给徒弟们,他编写教材、开班授课,积极建设公司青工技工后备人才队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近4年来,与40多名员工签订师徒协议,培养出192名高级技能人才,其中浙江工匠1名,浙江青年工匠2名,乐清名匠1名,技师20名、高级工程师2人等。
“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职工的技能水平是核心竞争力。”韦宏胜说,技能人才实力的不断提升,助力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近两年在国家电网的竞标中频频胜出。
近年来,乐清积极支持企业筹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乐清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8家、温州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家、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乐清助力人才成长的一个缩影。为不断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为行业发展添动力,赋能技能人才成才,乐清连续多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的竞赛方式,让工匠精神外化、把“看家本事”练强,提高我市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截至目前,全市拥有23.8万名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6.3%。现有省首席技师2名、省优秀技能人才58名、浙江工匠18名,浙江青年工匠64名。
为推动更多企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乐清持续深化产业人才、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构建“问企识才”人才评价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全市现有自主认定备案企业121家,其中工业电气企业103家,占比达85.1%,这些企业均已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制度。
为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乐清完成温州市才华技工学校新老校区教学、实训基地分区整合,融入温州技师学院技工教育联盟,与广西南宁技师学院、重庆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签订协议,授牌我省首个“技能人才工作联络站”。
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乐清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助推电气产业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了3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涵盖人才招聘、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咨询、猎头服务、教育培训、互联网科技等内容。
为搭建人才施展拳脚的舞台,乐清还创新打造中国赛宝(东南)实验室、西交大雁荡山电气研究院、温大乐清工研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16家,建设集“研发—中试—加速—产业化—服务”于一体的科创全链条平台体系,累计服务企业1114家,为企业引进和转化技术成果116项(家)。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千里马”在乐清“竞相奔涌”。
留才,凭真情实意的服务
留住人才,就是留住城市发展的未来。人才工作既要有引才、育才的“前招”,更要有留才的“后招”。
前不久,2024年度20名“乐清名匠”评选结果出炉,获评者将直接获得温州市E类人才参评资格,其中培养类人员可以直接作为温州市“瓯越英才计划”、浙江工匠和省“万人计划”推荐备选人。
来自山东的百灵气动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部经理胡琼浩榜上有名。他深耕气动行业2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深受感动的胡琼浩表示:“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激发了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活力。”
留住人才重在留心,要用真情实意爱才。一直以来,乐清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以人才“集聚”“安居”“乐业”“暖心”四大工程为基石,加速构建乐清人才工作新格局,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例如在实施人才“暖心”工程方面,乐清出台《高层次人才来乐礼遇8条》,给予有意来乐发展的高端人才接站、住宿、旅游等一站式“礼遇”。并迭代推出高校毕业生“510+行动计划”,在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公积金补贴、实习生活补贴等多个方面,给予青年人才真金白银的好政策,助力乐清打造成为“近悦远来”的青年人才汇聚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开展“以情引才暖心月”等系列爱才活动30余场,走访慰问人才300余人。同时持续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人才倾斜,接收千余名人才子女就学申请。
在实施人才“安居”方面,乐清优化“三位一体”高中低人才住房体系,今年人才公寓新增1100套人才出租房,入住条件放宽至F1类人才,拎包入住式单身公寓租金仅100多元,受到广大职工追捧。“原先我和同事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每个月房租要1500元,人才公寓大大减轻了我的房租负担。”在乐清市人民医院工作的朱浩凯持有F1类人才码,享受到这一福利后,不住地连连点赞。
无论是倾心引才、悉心育才,还是精心用才、留才,乐清在招才引智推动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始终同频共振,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效应。接下来,乐清将继续厚植两个健康文化发展沃土,以三支队伍建设为契机,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核心,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