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五先生
吴天五先生(1910-1986),原名艮,后更名匏,别署鹭山,盖居处屏山,林栖鹭鸶,洁白如雪,殊添佳景,称曰“鹭山草堂”。
其笃志教育,曾任温州中学、浙江师范学院等校教职。持身之谨,跬步不苟,偏运交华盖,于1957年被贬,归居埭下,长达十九年,适与苏武牧羊年数相同,故以苏武自比,临去留题有句云“看羊自是泽癯分,不恨吞毡恨转蓬。”
先生困而益厉,钩稽发微。著有《周易学》《读庄十札》《杜诗论丛》《读陶丛札》《光风楼诗话》《光风楼随笔》等多种。不才仰止弥深,曾邮呈奉赠拙作录一:“释易注经苦自持,无端一炬世谁知。千秋应验尊人句,有用文章不入时。”蒙垂青眼,复玉署名“匏”,惜先生殆如匏瓜也哉,系而不用。后遇清明,可显所晦,乃景迫桑榆,病逝瓯寓,归葬家山,吟魂得其所哉!其大著由卢礼阳、方韶毅两君编校,名曰《吴鹭山集》上、下两册,列为《乐清文献丛书》第二辑,惜其及身不得见矣!
其著有《停云录》,取名源自陶渊明《停云》诗自序“停云,思亲友也”,俱为怀人之作也。内述及马公者共十九则,关于公文章学术、气节品谊,又蒙公殷殷垂问等情事,特恭录,藉志不忘。
马湛翁(一浮)貌丰而神清,一见面知为有道人也。予初访于湖上钱王祠侧之寓斋。时翁午睡方起,卷帘对客,万千潇洒。西湖天下景,固不可无此名士。
予以言事获咎,仓猝南归,绝未与旧识相闻。谢邻见告,近晤马湛翁,辄问鹭山今在何处。一语齿及,宠逾百朋。殊可感也。
湛翁喜昆曲,与予有同好。昔尝邂逅于杭州剧院。一日,昆曲名演员俞振飞莅杭演出,予往观,时剧幕未启,而湛翁早已鹄候在门矣,其兴会可知。是日随翁同观者,有蒋苏庵夫妇及汤家女。
湛翁论学尽有儒家气象。如云:“布衣穷居,虽不得位,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在是焉。”又谓:“圣人视履尊位与畎亩同,视配天享帝养圣贤养万民与饮食之道同,视天下之人归之与深山木石同。会得此者,可以为周公,可以为孔子,始可与言时义。”
湛翁亦擅诗词,工力深到。予最爱其《西溪赏芦花》七律云:“迷空结色两无端,带壑襟邱暂得看。岂有鱼龙留沼泽,并收天地入荒寒。云连旦暮知风怒,鸟入榆枋避弋难。楼外百城烟水阔,何人一叶老渔竿。”气象甚高,在少陵东坡间,当为蠲戏斋诗压卷之作。
湛翁工书法,初从章草入手,笔多隶意,颇似沈寐叟。晚年脱去蹊径,自成一家。有问月臂上人(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时书法谁最胜?月臂日:“当推马湛翁,为海内第一。”其见许如此。
牛蛇之厄,湛翁亦不能免。所居蒋庄,日受搪突。时翁年已八十六,衰惫不堪。寻患下血甚剧,溘尔委化。身后诸事,皆赖汤家女为之料理。其遗稿必甚多,今亦不知散落何处矣。
幸海宇澄清,大雅犹存,经浙省文史馆及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于公大著拾遗挽坠,终梓行六卷三百万字《马一浮全集》及《马一浮书法集》《儒宗文翰-丁敬涵捐赠马一浮先生遗墨选》等,洋洋大观,蔚为瓖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