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文化周刊

汪曾祺书架上的地方志

  ■八 爪

  一

  天气的确很热。都快立冬了,南方气温还都在28摄氏度上下。年初疫情放开,第一次去了汪曾祺故乡——高邮。这是个苏北小城,1月份去,是穿羽绒服。深秋第二次拜访高邮,却一身T恤短裤。动车上空调十足,不禁喷嚏连连。“扬州东”下车,再倒另一班动车到高邮。入住“汪家客栈”已经是夜里10点了。

  客栈隔壁,就是汪曾祺纪念馆。周一纪念馆闭馆,周二一早去:登记、套鞋套、参观。“向右 向右”,保安告知参观路径……回到换鞋套处,向左,是纪念馆文创区,有两排到顶的大书架,放着汪曾祺各种著作。还有文化T恤衫,茶杯、杯垫等文创商品。靠墙大书架边上,有一个小小书架,玻璃上装了锁。看看有啥:《张抗抗代表作》《沈从文名作欣赏》《全清词钞》《海陵王》……这是汪老头自己的书架。书架下层比较宽,放16开书籍。《文白对照廿五史》《辞海》《南菁校友录》《中国当代作家书画作品集》……中间居然有本《洞头县志》(洞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一版)。这是怎么回事?

  刚好纪念馆馆长姜红兰女士经过。请她帮我开了锁,姜馆长告知:2017年6月16日,是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高邮市政府举办了一个仪式,为汪曾祺纪念馆开工。在仪式上,汪曾祺长子汪郎代表先生子女,把汪老生前的书房整体捐赠。

  二

  汪先生到过洞头,后者当时是海岛县,现在已经是温州市直属区了。徐强《人生百味——汪曾祺年谱》(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1年3月第一版)中写到:1995年10月底,应温州市瓯海区之请,由作家、书法家组成的瓯海采风团赴瓯海采风。11月上旬,结束瓯海活动后,从温州乘坐高速客轮,赴洞头继续参观。洞头县文化局、洞头县文联1997年11月印行《百岛彩贝:名家笔下的洞头》一书,收录采风团来洞头采风的作品多件,其中有汪曾祺(与施松卿合署)《百岛之县——洞头拾贝》一文。

  洞头区原文联主席邱国鹰在《且借名家如椽笔 畅写百岛千般美》(《温州日报》2021年4月21日)文中写到:

  汪曾祺老先生是1995年11月上旬,随“在京文化名人洞头采风团”来洞头的。在这批北京名人大咖中,汪老最引人注目:一是作家中他年纪最大,但涉沙滩、登礁岩、看女民兵演练,一步不落。二是他书画兼擅,人又随和,不顾白天考察劳累,晚上又是题字又是作画,来者不拒,大家都很喜欢他。

  汪老夫人施松卿陪同前来。她是福建人,我和她用闽南话交流,一点也不困难。吃饭时,她指着一样一样的鱼虾贝,和我核对名称,龟足啦,辣螺啦,黄瓜鱼啦(大黄鱼的闽南语叫法),叫法一丝不差。谈得高兴,她不时发出笑声,汪老也跟着点头。是呀,洞头许多住民的先祖,来自福建,语言、习俗保留得较为“原生态”。由于这个缘故,我和汪老夫妇俩谈得挺欢。

  三

  作家来某地采风,回家还要交命题作文。汪老也不例外。邱国鹰在文中还写到:“返京后,汪老寄来夫妇俩共同署名的文章《百岛之县——洞头拾贝》,施松卿的名字摆在汪老的前面,还郑重其事地加了执笔两个字。”

  来到一个陌生之地,回京还要交作业,必须带点参考资料回去。地方志就是不错的选择。何况,汪老有这份心,也有这个好习惯。《杨慎在保山》开篇:“我到保山,有一个愿望:打听杨升庵的踪迹。我请市文联的同志给我找几本地方志。感谢他们,找到了。”文中就讲到了保山《康熙通志》和《永昌府志》。

  笔者问邱国鹰老师,当年汪老来洞头,这本县志是您送的吗?邱老师告之,当时他在洞头县文化局任局长,兼任县文联主席。县里送给贵宾每人一本《洞头县志》,为的是让他们了解县情,写文章时参考。

  四

  《洞头县志》“军事”篇章讲到先锋女子民兵连,讲了两个故事:“女民兵在汪月霞带领下,经常帮部队施工搬石头、搞副业生产和洗衣服等。当地驻军六连在虎头屿施工,时值炎夏,恰遇风暴,断了淡水,汪月霞等7名女兵冒着9级大风,驾驶一条帆船,与风浪搏斗了一夜,为施工部队送去80担淡水。六连养殖海带用的棕绳烂掉了,一时买不到,28名女民兵剪下自己辫子以代。”

  汪曾祺《百岛之县——洞头拾贝》中写到:“在女民兵连长汪月霞带领下,她们帮助施工部队搬石头、洗衣服。盛夏大风,部队缺淡水,汪月霞等七名女兵驾了帆船,与风浪搏斗了一夜,终于送到八十担淡水。六连养殖海带用的棕绳烂掉了,二十八名女民兵毅然剪下自己的辫子代替。”

  汪曾祺是一位接地气的作家,他对方志是很重视的。《三圣庵》里写到:“前几年我回家乡,翻看旧县志,发现志载东乡有一条灌溉长渠,是铁桥出头修的。那么铁桥也还做过一点对家乡有益的事。”《吴三桂》开篇写到:“高邮县志办公室把新修的县志初稿寄来给我,我翻看了一遍,提了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汪曾祺说过:“古人云:'开卷有益。'有人反对,说看书应有选择。我觉得,只要是书,翻开来读读,都是有好处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间的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