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文化周刊

文献的田野调查

《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序言

  ■张侃

  自古以来,工艺美术作为手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美学与生活融合的产物,对人们的品位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艺美术在民间土壤里发展,服务于日用、礼仪、宗教、祭祀,出现在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与百姓朝夕相处。1923年的《东方杂志》登载《美术之真价值及革新中国美术之根本方法》,指出了工艺美术的重要价值,“国人既能制细巧雅正之美术品,则手术必精巧灵敏”,又曰“工艺制造既伴有美术之作用,则足以引起使用者之愉快”。中国工艺美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是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智慧结晶,饱含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一直保持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乐清是全国重要的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基地,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都”的美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万缕丝、十字花、草编、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竹编、象牙雕、登山鞋、节日灯等工艺美术产品,曾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现代经济和机械制造品的强烈冲击下,工艺美术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一批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逐步告别艺坛,一些传统技法面临失传,一些品种也将消失。2020年,志杰兄就以二十五位乐清手艺人个人故事为切入点,编写了《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三联书店版)。该书付梓出版之际,志杰兄嘱我作序。我认为该书以“口述史”展现了慢慢被“磨灭”的过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以曾经创造过、经历过乐清工艺美术发展的人的语言,把历史还给了历史主体。这种围绕着普通人而建构的历史,不仅为书写温州的工艺美术史提供了新基础,而且为展现温州模式的内在活力提供了新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志杰兄开展乐清工艺美术口述研究工作时,也注意收集档案、民间文献,并作为口述史料的印证或者参照。在此过程中,他还促成了乐清市象牙雕刻厂、乐清工艺美术公司、乐清市乐申鞋厂向乐清市档案馆、乐清市图书馆捐赠相关资料,为抢救、保护、传播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奠定了扎实基础。如今,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和研究乐清的工艺美术,志杰兄编辑了《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该书稿提交出版社后,再次嘱我撰序。我对于乐清工艺美术是门外汉,现有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感受都拜志杰兄所赐。通读书稿,使我再次进入乐清工艺美术的历史境遇之中。该书是《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的姐妹篇,我在对比两书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看法,不揣谫陋,权为序言。

  第一,学术追求一脉相承。《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是在作者和口述者互动合成的资料基础上撰写而成,其书写方式实通过“复数”的人展现工艺美术总体情况,让读者看到丰满的个体生命,揭示了生活、生计、社会的有机联系。《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则以收集与整理文献为主,“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似乎编者只是冷静旁观而已。其实,个体的生命实践与整体的社会经济框架密不可分,该书发掘与解读地方档案和民间文献,其内涵在于将小地方与大历史相结合,还原了乐清工艺美术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景,从而可以对乐清工艺美术的转型进行深度的描绘,辨析乐清手艺人和工艺美术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作用。两书都是志杰兄和他的团队阐述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们人文情怀的重要表达。

  第二,资料体系相辅相成。任何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深邃的理论思考都需要系统资料作为支撑。毫无疑问,口述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已成为专门途径,《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的学术反响也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如学界已经意识到的,口述资料可能是零碎的、散乱的,甚至相互抵牾,需要研究者认真梳理,细心研究。志杰兄将此称之为“文献的田野调查”,我深为赞同。口述资料、官方档案、民间文献以及报刊的新闻报道是不同性质的文类,描述了同一事项的不同侧面,如果单独使用,只可见某一方面内容;合而观之,则可以有比较全面、均衡的认识。《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以“合而观之”为要旨,选编史料主要为四个来源:1、乐清档案馆;2、乐清二轻工业联社及下属集体企业;3、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访谈者;4、数据库和报刊等出版物,涵盖了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多文类的基本面貌。不过,工艺美术以民间手艺人为主,文献资料的特征是零散庞杂。因此,“如何选”和“怎么编”的难度相当大,志杰兄按照工艺美术的门类或厂家等要素进行整合,编排体例较为合理,使这些原来杂乱无章的资料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具有了“生命力”,可见编者花费大量的心思和心力。这与《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精心编排是相互匹配和相辅相成的,为后续乐清工艺美术研究提供了较大便利。

  第三,学术议题呼之欲出。“人类的文化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上是一部造物文化史”。西方学界提出把“物”视为像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史,物的社会生命转变,反映出知识的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复杂转变,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处境的变化,本质是政治和权力在发挥作用。工艺美术品是属于艺术性质造物,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面向,具有其他物质文化一样的历史特征。《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以收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史料居多,展示了乐清工艺美术在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形态转换,这与当代的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有着直接关系。如国家在五十年代将民间艺术范围扩展到传统手工艺的多个行业,以技术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工艺美术样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技术、产量上的工业化改造,大大推进了乐清工艺美术的普及。再如,乐清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建国初年的创汇需求有关,因此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之,改革开放之初,乐清工艺美术出现了历史转型,有内在的自主创新、行业冲突与倾轧以及旧有制度对新兴事物的遏制等因素。应该说,这些现象都可以在选编史料中找到踪迹,是中国当代史研究容易被忽视或隐而不见的命题,但又恰恰是最有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些也是温州模式的先导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是为序。

  (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