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青丝 一生珍藏 耄耋夫妻演绎戏剧人生 2021年08月10日  

杨鹤鸣正在排练。

扫一扫 看视频 王云颖 拍摄 陈瑶璐 制作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云颖 文/摄“出……收……跟上……”近日,杨鹤鸣忙碌着在乐清市老年大学的排练厅排演《大刀舞》,他神采奕奕地告诉记者,近期正在排演《松花江上》等剧目,准备参加接下来的乐清市戏剧比赛。杨鹤鸣和陈婉玲今年均78岁,是原乐清市越剧团的导演、演员。1999年退休至今,这对夫妇一直活跃在省内外戏剧界,从传承到传授,延续着百味戏剧人生。

  找到“照镜子”的感觉

  “分期十几个月,他买来一块百元手表给我当订婚礼,我剪下一缕青丝,作为定情信物赠予他。”陈婉玲说话时,老伴杨鹤鸣小心翼翼地解开塑封袋,打开纸盒,取出一缕青丝捧在掌心,那一股细细的麻花辫上,一端系着红头绳,拉直后大约有半米长,这缕青丝被珍藏了50多年。出生日期只相差几天,同样的出身贫苦。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拜师学艺……相似的经历,让杨鹤鸣和陈婉玲的缘分似乎命中注定,陈婉玲说:“遇到他,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找到了‘照镜子’的感觉。” 杨鹤鸣是温州小南门人,说起来,也算是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曾是温州新富连、红旗班底的小生。杨鹤鸣6岁时,父亲意外去世。母亲见他喜欢看戏,生得活泼,就将10岁的他推荐给平阳和剧团的师傅做义子,养在戏班子里学艺。年幼的他赤着双脚练功,辅跳、毽子、小翻、拉拉提、出场、前扑,苦孩子脚踏实地,一点也不偷懒。 差不多同时期,12岁的陈婉玲凭借小品《抓蝴蝶》的生动演绎,被原乐清县越剧团录用为第一批社会招聘学员。杨鹤鸣每年到乐清交流学习,都能见到陈婉玲一两次,两人因此渐渐熟络起来。一个是小旦,一个是武生,两个小孩对爱情似懂非懂,却两小无猜,懵懵懂懂地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18岁到26岁时,杨鹤鸣就职于温州市瓯和剧团,他奔赴全国各地演出,陈婉玲的书信就被辗转投送到各地,8年间书信来往不断。一有假期,杨鹤鸣就从温州坐公交车转轮渡,轮渡再换乘公交,花上四五个小时到乐清找陈婉玲一起练功。谈论最近在排什么戏,哪个角色如何更好地诠释,两人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和“录像机”十年两地

  二人在1968年步入婚姻,因为异地工作的关系,聚少离多。陈婉玲笑着说:“我和‘录像机’分居整整十年,因为杨鹤鸣是越剧团里出了名的‘人工录像机’。” 1976年,杨鹤鸣转变行当,成为技术导演,排演现代样板戏,大多关于英雄主题。那时候由于硬件条件限制,没有录像可供参考,杨鹤鸣就去上海等地观看《杜鹃山》等剧目,一遍下来就把所有细节刻进脑子里,回温州就开始导戏。就这样,《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作品层出不穷。 两年之后,杨鹤鸣被调到原乐清县越剧团。他发现这边的文戏水平十分精湛,相比之下,武戏稍弱了些。于是,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基本功传授给乐清本土武生。他导演了《梁祝》《混天珠》等作品并在上海演出,还曾被选派为首届乐清县戏剧节的主要导演。 婚后的53年来,陈婉玲不会做饭,杨鹤鸣疼妻爱妻,买菜、烧菜等家务由他包干,陈婉玲就帮忙一些洗洗涮涮的活。日子虽平平淡淡,却也过得有滋有味。

  鼓励“美猴王”抗疫

  退休后,夫妻俩演艺事业却不曾退休,到各地教学、演出,不断追求艺术,在导戏的过程中,把毕生的戏剧经验传播到省内多个县市。他们还曾到上海定居6年,在虹口、小东门等地教授戏剧,传播瓯越文化。2013年,陈婉玲受邀到乐清市老年大学表演班授课,没多久,杨鹤鸣也加入其中,夫妻搭档一起为学员排戏。如今,杨鹤鸣夫妇加入乐清市老干部青松艺术团(原乐清市老干部苍松艺术团)已有两年时间,他们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每两个学期排演三四场戏。《十送红军》《红岩之歌》《松花江上》《全民动员抗击疫情》……夫妇俩带领平均年龄71岁的122人艺术团共同唱响了戏剧文化。“孙悟空收妖的寓意好,录制搭配专业的锣鼓点,给抗击疫情出个节目。”杨鹤鸣说。在陈婉玲的鼓励下,2020年上半年,由他自导自演、翁小根老师编剧的原创音乐情景剧《全民动员抗击疫情》搬上乐清各个舞台。“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舞台上,77岁的杨鹤鸣身段依旧,一点不输当年风采。

  杨鹤鸣和陈婉玲夫妻俩展示他们的定情信物“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