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描淡写总相宜 ——张大千花鸟画《天师池所见》欣赏 2021年08月13日  

  ■陈俊贤

  最近,乐清市逸园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画赏析”雅集,张大千、溥心畬、吴湖帆、吴青霞、刘旦宅等名家作品在活动中一一展现,给出席活动的艺术界、收藏界人士及市民带来了艺术大餐。大家在欣赏作品和对作品的点评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特殊艺术魅力。

  张大千这幅近6平尺的花鸟大作《天师池所见》(又名《栗树画眉》)多年来曾在香港、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先后展出,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张大千的作品以山水和人物见多,而花鸟作品以一二平方尺的居多,像近六平尺这样的精品之作较为少见!而且这幅作品2007年曾被收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回声——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作品选集》,益显其珍贵。

  展开画作,但见这幅花鸟作品所谓的“天师栗”旁逸斜出,枝繁叶茂之间一画眉鸟正稳占一树枝上,俯首在轻啄其淡黄的爪子,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其眼睛专注有神,其头其翅其尾勾勒细致,着色自然过渡而层次分明;其颈腹部虽只寥寥几笔,但将鸟的颈腹部毛茸茸的感觉轻松地表现了出来,益显栩栩如生。树枝用勾勒后点苔的方法,枝叶工笔兼写树叶夹黄,表示时已属秋,且与其间的画眉相映成趣。此幅纸本立轴花鸟作品右下侧题款为:天师池在高台山半林麓中,昔天师居石城崖上。于此作池,以饮鸟兽。池上又有独房栗十七株,相传天师所手植,故山中人呼为天师栗也。庚辰秋日,张大千爰。印鉴为:上清借居、张爰、爰居士、青城客。

  据有关资料介绍: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张大千先生被困于北平,颇多磨难。1938年离开北平辗转入川,居于青城山上清宫。该地景色秀丽,清幽恬静,诚属创作之最佳环境,故张大千自敦煌归来,仍居该地。他笔下不少佳作亦写于青城期间,此即所谓“上清借居”时期。大千寓居青城前后的日子里,以该地动植物皆有异于别处者,故常取当地自然界中诸物入画,如花卉、翎毛、昆虫等,都出诸长期细致观察,掌握物象的生态特征,成长过程及规律等,极尽“物理、物情、物态”之能事。他笔下自然随意,不尚雕饰,见写生效果。但描画精确,摄物象真态,而设色素淡,反映了他掌握自然之妙谛。而此次在逸园展示的1940年秋时年42岁张大千创作的《天师池所见》,其中“青城客”和“上清借居”两朱文印章正好显示画家与作画地点之关系,亦可见他选钤印章时考虑之周详。在内忧外患、战事频仍之时,“归来百事都堪慰”。此时安宁祥和的山居生活,秀美幽静的青城景色,丰富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也进入新的境界。

  在南京博物馆从事书画研究近20年的书画鉴赏大家萧平先生对此画评价:大千先生花鸟从宋人院体变出,又加入了南宋僧家的野逸,此图可见一斑。寥寥数语,就将大千先生的这幅《天师池所见》作了非常精到的评点。可以说这幅画作是大千先生“上清借居”时期的花鸟画精品乃至代表作。

  近年来,张大千的书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受到热捧,一场拍卖如果少了张大千的作品似乎就不是一场高大上的拍卖会,对于有影响的拍卖行就可以用“黯然失色”来形容了。而且张大千的作品从2010年5月17日中国嘉德春拍近现代书画“借古开今”专场上晚年巨幅绢画《爱痕湖》以过亿元成交后,他的精品和代表作频频以一幅几千万过亿的高价拍出。201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桃源图》以2.7068亿港币成交;在2016保利秋拍夜场,张大千上世纪60年代游历瑞士后创作的《瑞士雪山》1.6445亿元成交;在2016年11月12日晚的嘉德秋拍上,张大千的巨幅山水精品《巨然晴峰图》从5800万起拍直至拍出1.035亿元,其他在拍场上一幅拍出几千万的就举不胜举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3月3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6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榜单内容为2015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前100名中国在世和已故的“国宝”艺术家排名,张大千超越齐白石,重登“最畅销中国艺术家”榜首。

  著名收藏家、杭州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叶向礼和著名书画鉴赏家、画家徐建君等人认为,张大千是上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是“东方的毕加索”,他的作品可以说一纸难求,弥足珍贵。从拍卖的情况来看,张大千的书画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相对于山水和人物作品,张大千的花鸟作品市场价格相对不高,还有蛮大的升值空间。像这次逸园美术馆展出的《天师池所见》不仅尺幅大,而且融入了他的多种创作技法,作品构图合理,笔墨精到,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