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有生命力的故事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得主庞婕蕾访谈 2024年02月02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通讯员 林夏

  1月28日,乐清市图书馆的“梅溪讲堂”名师讲座邀请到了作家庞婕蕾,为诠释300多名二至六年级学生和家长作了题为《播下阅读的种子,点燃创作的热情》的讲座。这是图书馆“乐读新春”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庞婕蕾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上海市宝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庞婕蕾.风信子悦读坊”系列,“了不起的小叶子”系列,“梦想集结号”系列等五十多本书。她的作品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儿童文学》金奖,“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大赛铜奖等多种奖项。多本图书被全国各地教委列入“中小学生读一本好书”推荐目录。

  讲座中,庞婕蕾围绕着“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宝贵的,如何在这个关键期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在他心里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如何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张开想象的翅膀,并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表达?”等主题,作了深入的分析,还和现场小朋友进行了互动。之后,记者结合阅读和写作的话题,和庞婕蕾作了更深入的访谈。

  我钟情于写少女

  记者:你是最早一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那一段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庞婕蕾:1998年秋天,我读高三,是化学班里一个常常走神的学生。我喜欢阅读,喜欢写作,我想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但高二学期末,文理分科,当我表达了想选择文科的意愿时,遭到了老师和父母的劝阻。他们觉得我理科不差,为什么不选理科,选择理科意味着可以选择的专业更多。于是,我顺从了他们……

  但我并不快乐,我把那样的不快乐写成了《我是一只笨小孩》,投给了《萌芽》杂志编辑周佩红老师。当时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启动,周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夸奖我的这篇文章写得不错,让我补寄一张报名表过去就当参赛了。对于周老师这一小小的举动,我一直心存感激。1999年2月通过复赛,我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消息传到学校,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从来没有教过我的一名政治老师包老师找到我,并说服我的家长,让我选择读文科,走文学这条路。受到鼓励和支持后,我花了最后四个月的时间去复习文科,记得进文科班后的第一次考试中,有门课还考了不及格,压力很大……但那四个月是快乐的,因为我知道未来的路上等着我的是什么。后来,我读了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并顺理成章地从事了编辑工作。

  新概念于我而言,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它让我坚定了内心的想法,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记者:近年来你专注于儿童文学的写作,但是你笔下的主角还是以女孩居多,可不可以说你是一个有着少女情结的作家?

  庞婕蕾:是的,我钟情于写少女,少女的敏感、纤细、心事、秘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因为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我知道,她们会遇到什么,她们为什么会难过,她们有怎样的渴望。大学毕业后,我担任《上海中学生报》副刊编辑工作,给我投稿的作者、给我写信倾吐心事的也多是少女,我的小说的读者也多是少女,她们会用很多方式表达对我的喜欢,也愿意把我当姐姐一样看待,所以我爱这个群体,我愿一直为这个群体写故事。

  记者:有人对你的小说提出过建议或者批评吗?

  庞婕蕾:直到今天,每次交稿我都像第一次投稿一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担心会被拒绝,担心……我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

  2004年,在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之前,曾经收到过让我至今想来都很受挫的评价,从那以后,我想,再难听的话我都能承受。来自师长、编辑、读者的批评和建议一直都有,很感谢他们认真阅读了我的作品,在写作这条路上,我还是一个初学者,未来进步的空间还非常大,所以除了批评,也请给我一些鼓励……

  记者:除了写作,我注意到你经常带着女儿出去旅行,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

  庞婕蕾:常有人说,孩子那么小,带她出去,什么也记不住,有什么用呢。我想,带她出去,她是否记住,能记住多少,都没有关系,和她一起在路上的经历,于我而言,是宝贵的回忆,是属于我的财富。等有一天她长大了,离我远去,我只能目送她的背影时,我会有点失落吧,没关系,我还有回忆,我可以回忆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一起走过的路……

  说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其实有很多,我是一个不挑剔的人,只要这个地方是陌生的,我都有新奇感。我想特别说说动物园。去泰国、新加坡、日本、台湾、广州,我们都会带她看动物、海洋生物,最初是出于补偿心理,心想她跟着我们看了那么多文化古迹,一定觉得乏味了,那就满足她一下,权当是一个调剂吧。我的女儿很爱动物,她甚至连一只蛤蟆都想带回家养……

  我以为我会不喜欢动物园,没想到一去就流连忘返……相当于是重温了自己的童年,用孩子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才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多元又可爱。

  我想去远方

  记者:数年前,你曾在阿布扎比书展中阿“一带一路”出版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言,你能详细谈一谈那次论坛的情况吗?

  庞婕蕾:2018年2月,我和家人在美国夏威夷度假,除了碧海蓝天,更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是在大岛、茂宜岛上看到的火山、璀璨银河、山顶的日出日落、接近月球表面的地貌。在壮阔的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又是何其幸运。我想起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说过的,“宇宙中每一秒都有上千颗恒星诞生,像银河系一样莫名其妙的事物形成过千亿次,有时一个星体还没走完银河系的一半路程就在太空中爆炸,我们能在这里活着,此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的整个童年、少年都在一座小岛上度过。交通不便,我去不了岛以外的世界,就连1200平方公里的岛上,我能涉足的也不过是几个大同小异的乡镇。电视里出现的大千世界对我而言,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一只井底之蛙,抬头看看,只能望到头顶的这一片天。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认字了,我能磕磕巴巴读一些句子了,我就借助一本小小的字典,把手头所有能找到的书和杂志都拿来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停下来查一查,更多的时候是囫囵吞枣,一头栽进故事里,再也不想出来。我喜欢的故事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365夜》《一千零一夜》《古希腊神话》等等,那是从遥远国度而来的故事,带着岁月的风霜,神秘、悠远,我掉入了一个古老而陌生的世界里,我对欧洲的认识最初就是从童话开始。成年以后,当我开启欧洲的旅行,当我走进那些有着缤纷色彩的小镇,当我看到成片的牧场上牛羊在吃草,当我撒腿在一望无际的草坪上奔跑,当我看见在清澈见底的湖泊里冲浪、划船、游泳的人们,我终于明白,童话在那样的土壤里诞生再合适不过了。

  当我读中学,开始思索人生,对未来有着种种迷茫和不确定时,我读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爱》《飘》《挪威的森林》等等,我是那样激动,我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有认真思索生命价值的年轻人,青春年华里心里升腾起对异性的爱恋也不是一件羞愧难当的事,一个女性除了柔软的天性也可以有强大的内心来对抗世俗为你安排好的一切……

  如果没有书,你根本无法亲近那些有着伟大灵魂的人,他们与你生活在不同的世纪、国度、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不会与你有任何交集,但这些人把他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对生活的思考、研究的发现、关于未来的畅想,统统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打开一本书,你就像是到作者家里做客,他热情,他睿智,他充满了善意,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心随之开启,你触摸到了崭新的无边的世界。我是那样激动而欣喜。终于在16岁那年的夏天,心里悄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成为那样一个写故事的人,我要离开这座岛,我想去远方。

  16岁的我还在岛上念高中,外面的世界对我而言依然是陌生而宽广的,可是,文学打破了那样的壁垒。我写的文章被刊登在了全国各大杂志上,来自各个省份、城市、县城的同龄人表达对我作品的喜欢,雪片一样的信件飞到了我们学校的收发室,最终来到我的书桌前。这些直接而热烈的表白,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因为在这之前,作为一个很少有机会离开小岛的人而言,内心是羞怯而自卑的。

  这些年,我写了许多的书,有些书还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获得过许许多多的小读者的喜欢,但受童年影响,我依然没有撕下身上那张“不自信”的标签。直到慢慢的,有来自中国以外的读者也开始写信给我,表达对我作品的喜欢,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匈牙利等等,他们是中国人的后代,回中国探亲时在书店发现了我的书,看完深深为之感动,把书带回了自己所生活的国家。那一刻,我觉得这样的缘分太奇妙,当我童年如饥似渴阅读着来自国外的作品时,何曾想过有一天,我写的故事也会漂洋过海去到那么遥远的国度呢?

  因为童年的阅读,我人生的底色变得绚烂而迷人。我感谢那些创造了美妙故事的人,那些故事在我的生命里深深扎根,影响到我做人、做事、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除了写故事的人,我也很感激翻译这些故事的人,他们通过语言的转换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小岛长大的孩子能读到来自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的书,一定是有一群人不辞辛劳、克服了诸多困难搭建了一座桥、开辟了一条路,我们顺着这座桥、沿着这条路去往世界各地。

  我的女儿知道我来阿联酋,她非常羡慕,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带她来,我答应她,先把阿联酋的儿童文学带回中国上海,身不由己的求学时代,她可以先在书本中遨游世界。我不知道将来,她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我希望,她的内心有星辰大海以及远方。

  写更多好作品

  记者: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有一个绝对C位的奖项——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许多经典作品都曾摘得陈奖桂冠;许多文学新人,也在陈奖的鼓励关怀下成长为名家!你也曾说过:“在最好的年华遇见陈伯吹奖。”请你谈一谈你和陈伯吹奖。

  庞婕蕾:作为一个为孩子们写故事的人。很幸运,这些年写下的一些故事得到了很多孩子的喜爱,他们会通过写信、邮件、微博留言、见面会等各种方式找到我、告诉我,我写的故事陪伴他们成长,给过他们滋养,这让我很感动。

  长期从事写作,也会有很多孤独、迷茫、焦灼、不确定的时刻,往往需要得到外界的鼓励来建立信心,除了小读者的真情告白,来自专业评委的肯定同样重要。幸运的是,2013年我的作品《橘子味的夏天》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2014年《微笑说再见》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奖。能够连着两年获奖,让我又惊又喜。尤其是2014年,陈奖升级为国际奖项,吸引到更多的出版社和作家参与评奖,评奖标准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作品依然能得到评委的认可,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时隔多年,我依然能记起当年站在聚光灯下领取证书时的那份怦然心动。

  感谢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获奖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它激励我要更加努力、用心,我期待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走进更多人的内心,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写下更多有生命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