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湫”,读音有二,一读qiū,一读jiǎo。读作qiū,则意为水潭,《说文》:“湫,湫隘,下也。从水,秋声。”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即谓之龙湫。是以,凡山川瀑布下临深潭者,多可以龙湫名之,而龙湫之中,当以雁荡山大龙湫最著。
大龙湫在雁荡山西内谷,连云嶂高与天齐,水自嶂顶泻下,四面悬空,随风作态,变幻无常。清随园主人云“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即状其变化万端,神机莫测,叹观止矣。旁崖壁间有清同治江西巡抚湘阴李桓擘窠小篆“天下第一瀑”五字,诚名实相副也。
李桓(1827-1891),字叔虎,号黼堂,又号桐华吟舫主人、桐华道人,清湖南湘阴人。父李星沅,道光朝重臣,与林则徐交情甚契,曾参与禁烟抗英,官两江总督,加太子太保。并有文才,同陈鹏年、陶澍并称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咸丰元年(1851),奉命督师粤桂,卒于广西宣武军中,谥文恭。李桓由父难荫以道员用,拣发江西,署广饶九南兵备道。咸丰六年二月,兼署按察使。未几,改任督粮道。同治元年(1862),擢任江西布政使兼巡抚。整饬财政赋税,制订抽厘规章,定点设局,以制止随地设卡、滥收厘金之弊,实有成效。同治二年春,奉调陕西布政使,即返湘变产成军,组建楚军义胜营。率部途经武昌,讵料登船失足跌倒,致左肢中风麻木,旋请准去职返珂养病。与兄李仲云观察相依林下,专意著述,成《国朝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国朝贤媛类征》十二卷,另有《宝韦斋类稿》一百卷,蔚为巨观。
同治十年,李桓以病痊可,乃勃发游兴,汗漫苏浙,以补生平游屐之阙。登焦山,游灵隐,泛西湖,谒严子陵祠,迨至温州,已是次年三月。时温处道方鼎锐,字子颖,号退斋,江苏仪征人。性慷慨,工书善画能诗,倜傥多才。二人神交已久,客里相逢,一见如故,假且园设宴洗尘,司马郭钟岳外峰殷殷作陪,觥筹交错,极尽欢洽,致李桓感赋二章赠之。录一:
海内论知己,神交十载深。
搏沙今日聚,酾酒故人心。
露冕君持节,游装我谢簪。
永嘉山水窟,取次快招寻。
惟慕雁荡山之名已久,心早向往之,匆匆辞别,作《留别郭外峰司马叠用赠子颖韵》有句云“匆匆分袂去,诗向雁山催。”晚宿山麓芙蓉村,欲睡而忽闻钟声起,夫恍若神驰其中。
次日,追循谢灵运千余年前踪迹,渡斤竹涧,至能仁寺,乐清县丞金枚(字吉人,监生,清江苏吴江人,同治七年补,光绪《乐清县志》误作十三年任)、大荆营守备程梦熊(字渭贤,清浙江衢州人,光绪《乐清县志》作十一年任,按方鼎锐、郭钟岳十年三月游山时,其已在任)已先此迎候。由寺僧导之,相偕逾四十九盘岭,观西外谷诸景,复由原路转回,遍览大龙湫、灵岩、灵峰诸胜,游屐所至,触景会心,皆一一笔之于诗,汇集曰“雁荡杂咏”。
其尝见大龙湫之瀑,横壁千丈,竖崖万仞,瀑从空中掷下,金霏碧耀,雾散烟腾,转步瞬息,百态呈见。而蹲地饱看,逾五刻而不知倦意,非天下第一,曷能若此。遂相度位置,于潭右“大龙湫”摩崖左侧壁间作小篆“天下第一瀑”,末刊岁月姓名,以作纪念。然初未谋及勒石题名,适郭钟岳为方鼎锐广召手民,汇刻《雁山题咏》,因便请雇匠凿平崖壁刊刻,历时一月而成。又尝以大龙湫山口大石坡梗路,蔽遮瀑布下半,不能尽览。虽有石齿,惟仅容足指,攀岩扪壁,涉登为难,复请郭钟岳雇匠将石坡凿平六十馀步,取容足而止,从此坦行入山,利后人之眼福不浅。《韦宝斋类稿》卷九十八《宾退纪谈五》记载颇详,内容丰富,尤涉及“天下第一瀑”摩崖付刊过程,向不为人所知,至为难得。录下:
昔人谓谢康乐自始宁伐木开径,直至临海,至今流传《华子冈》《斤竹岭》《帆海》诸诗,以为有山水之癖。予尝壮其为人,慨慕不置。壬申春,为天台、雁宕之游,千岩万壑,纵迹殆遍,而谢公遗迹一无存者,怅悒久之。雁山大龙湫瀑布,薛《志》称其去地五千丈,虽约略之辞,但乍见不得其所自出,以为从天而降也。注视既久,穷目力所至,始得之,即缩其数,当在千丈以上。予生平所见瀑布多矣,要皆土石相参,蜿蜒而下,无如是之径摩石壁直落深潭者。壁右方最高处,“大龙湫”三字隐约可辨,而左方去潭二丈许,横约二丈,其平如砥,堪以摩崖。因为小篆“天下第一瀑”五字,字方二尺许,载岁月姓名于后。倩郭外峰司马钟岳命木工就潭为筏,乘长梯数具,联接丈许,命石工就平处横列,鎚凿字画,深寸许,与“大龙湫”三字错峙,经月毕事。然初至龙湫山口,导僧语予曰:“此观瀑处也”。则仅见其上半,予语以入山全览。则笑曰:“请看此石坡,齿齿者仅容足指,僧等犹当侧身蛇行,公何能?”又语曰:“绕坡入,可全览否?”僧曰:“可。”山势回抱如半环,其平处向有讵那、忘归二亭,早已倾坍,今存石柱十数,无坐处矣。予笑曰:“子能蛇行,吾独不能蛇行乎?”时微雨,僧固止之,予不可,乃短衣束韦带,命二仆左右掖之,以足指嵌石齿,蒲伏行,竟得入,蹲地饱看,逾五刻,诚有忘归之意。俄而雨甚,山水瀑注,寒刺骨,二仆惶急,予笑曰:“毋虑,拌一身泾透耳。”仍前蒲伏出,计石齿才六十八步。因就摩崖石工,于容足指处,一一横凿取平,以容足为度。从此观瀑者,虽雨雪亦可坦行。入山后,旅杭数年,凡友人游归,无不极口称颂,且曰:“谢公披山通道,大气盘旋,独遗此罅漏。今子弥缝其缺,当与之并传不朽。”予笑谢而已。
李桓游罢雁荡山,经老僧岩,东出大荆,继北游天台,东渡普陀,于天台山华顶峰题碑曰“天台第一峰”,于普陀山佛顶峰题碑曰“海上仙山”。归后,友人问三山胜处,答以雁荡奇胜,天台雄胜,普陀幽胜,曲园居士赞之曰“山灵有知,必以为知己也。”而方子颖观察为绘《三山归棹图》,名流题咏尤多,如被称为“东南半壁,擎天一柱”之刘坤一题云:
海上有仙山,扁舟独往还。
烟波双眼阔,诗酒一身闲。
流急何难退,峰高不易攀。
披图长太息,萧飒鬓毛斑。
片帆归去夕阳斜,回首三山别绪赊。
却胜刘晨与阮肇,手携仙子共还家。
又曾拓得三山摩崖,寄赠诸友,嘉兴知府许瑶光赋诗报之:
笔墨能开万古天,名山谁道藉神仙。
览公东浙摩崖字,置我西秦篆石年。
猿鹤深林绵日月,蛟龙沧海抱云烟。
欲烦更撰中兴颂,归泐湘江衡岳巅。
光绪二年(1876),其子李辅耀以道员分发浙江。次年,即随子就养杭州,在孤山南麓置地构室,遍植修竹,取名“小盘谷”,与曲园居士之俞楼比邻。五年,吟兴大来,乃用元白旧体赋《何处生春草》三十首,其一追述旧游雁荡山云:
何处生春早,春生揽胜中。
酒尊山水窟,衣袂海天风。
备卫居停雅,留题洒翰融。
龙湫新辟路,游屐往来丛。
今摩崖尚存,与其他摩崖横列大龙湫潭畔,琳琅满目,错落有致,足与瀑争色相也。
注:“天下第一瀑”拓片藏浙江大学图书馆,种次号Y004。
“大龙湫”拓片藏浙江大学图书馆,种次号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