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呼吁关机一小时 2024年02月19日  
  与长辈家人多说说话,同时也看着对方的眼睛聆听,这是作为家中一员应尽的义务,以表达对长辈的爱和尊敬

  「全眼看天下」

  ■张 全

  大年初二,微信小编呼吁:各位乐清人,今天,请放下不离身的手机,关闭一个小时!挽着父母的胳膊,陪他们聊聊一年来的所见所闻;多陪孩子们玩一玩,听听他们的欢声笑语……(2月11日中国乐清微信)

  小编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呼吁,是因为春节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但年轻人看手机的时间却比看家人的时间还长,久别重逢的叙旧饭局变成了手机刷刷刷、美食拍拍拍,亲人间本该难得的亲密交流,因手机这“第三者”而变得隔膜。亲人明明近在身边,心灵却仍被一道无形的网所隔离,这岂不是春节万家团聚时的小尴尬?勉强聊上几句,眼睛还盯着手机屏幕,也属“尴聊”。

  怪手机吗?有点可笑了。手机联网,给我们创造的便利是以前万不敢想像的,通过手机能下载各种资料、阅读各种资讯,可以交友、可以做生意、可以购物、可以订票、可以写作……这一切使人们得以摆脱时空局限,令诸多事务处理变得灵动。然而手机(确切地说是联网的手机)让人染上依赖症,这种依赖症传染到看重亲情的春节家中,便觉得格外刺眼。春节过后的平常岁月,这种情形不应随岁而逝。

  面对年轻一代的亲情淡漠,需要反思的是,传统亲情交融为什么在手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人们为什么一直感叹年味淡了?一方面,在50后、60后仍主导家庭文化的语境下,不少人对春节团聚的期盼似乎处于停滞,仍然缅怀并试图找回缺衣少食时代对“过年吃得好一点”的憧憬兴奋,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春节氛围;另一方面,农耕时代形成的“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伦理,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年轻一代逐渐摆脱对大家庭的依赖,传统家庭家族意识逐渐瓦解。当他们感觉和长辈说话“没意思”又有选择时,便习惯性地拿起手机与“家外人”聊天。

  年轻人为什么宁可与朋友“机聊”,也不情愿与家人“亲聊”?另一原因是他们欣赏互联网带来的平等感。互联网早期有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互联网带来的扁平化,尤其能催生上网者畅所欲言的感觉。而现实中的表达,最亲的亲人之间也要稍稍考虑对方的身份,斟酌一下词句。同时,过度的网上交互弱化了年轻一代的线下交际能力,在家中他们也往往缺少爱别人与获得爱的技巧,这相当程度要归咎于孩子小时只关心他们学习成绩的父母。

  从这一角度看,与其谴责年轻人不懂规矩、无视亲情,倒不如先审视现存的家庭现状,积极导入“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所有家庭成员认识到我们虽是身份各异的亲人,但更是地位平等的公民,强化这种本质上的、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意识,有助于让年轻一代与长辈聊天时不拘束、有话讲。年轻人爱机聊不肯亲聊,并非他们没有表达能力,也不惟与上辈人缺乏共同语言,更因传统社会社会的不平等河水仍在流淌。

  不过对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关闭一小时的手机,与长辈家人多说说话,同时也看着对方的眼睛聆听,这是作为家中一员应尽的义务,以表达对长辈的爱和尊敬。不是有许多年轻人喜欢胡歌么,那就学学胡歌式的礼貌,见贤而思齐。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