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乡」 年味杂谈 2024年02月21日  
  ■刘方文

  每逢新春佳节,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互相祝福问候,贺词用得最多的是:新年快乐、健康吉祥、阖家幸福等等。这里用的“阖”字,有的人会用合字,这两个字虽然音同,但意义有所区别,不能混用。阖家指全家,而合字则指合拢、聚拢。新年伊始,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盘点过去一年所取得的业绩,展望新一年的到来。把这种节日喜庆氛围推向高潮的,则是家家户户在年夜饭后燃放炮仗了。说起炮仗,也有人会说爆竹,其实是指同一样燃放品,究其渊源,则要溯源到远古的时候了。

  传说古时候过年的“年”字,是指一种猛兽。这种猛兽来无迹,去无踪,但偏偏要在过年的时候出来吃人,害得人们过年如过鬼门关,惊恐万状,不敢开门。后来有人发现,这种年兽有一大弱点,就是怕火光怕声响,只要人们燃放此类声响的物品,它就逃之夭夭,人们就会太平无事。早期人们就砍取竹子,加火燃烧,竹子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并且火光四溅,以此来驱避“年兽”的侵害,安度年关。这种燃放竹子的方法很快传播开来,人们把它称为爆竹。

  后来,随着年代的更替与发展,我们的老祖宗又发明了火药、纸张,人们就把火药倒在纸上,两头包拢卷起来,然后点火燃放,同样能发出爆裂的声响,炮仗就这样出现了。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不再燃烧竹子,而以炮仗来代替,其威力更胜于爆竹,使用又很方便,慢慢地,这种燃放炮仗的习俗,就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传承、沿袭下来了。到了如今,炮仗这种燃放品已发展到极致,如百子炮、36响蹬地炮,各种各样的焰火、礼花炮应有尽有。除夕夜各种各样的炮仗声此起彼伏,大量燃放对环境会造成污染,而现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过去大有提高,渐渐感到,燃放炮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能忽视,所以大城市把燃放炮仗的范围缩小到一定的区域,从此人们对节日燃放炮仗的兴趣逐渐淡薄,有的甚至懒得起来燃放了。

  过年燃放炮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我们柳市这里除夕夜放炮仗叫关门炮,初一早晨放炮仗叫开门炮,但台州地区,如温岭,我的第二故乡,就同我们这里有点不一样。除夕夜他们也放,但正月初一他们则不放开门炮,安安静静的,而在初二早晨开始放,那密集与热烈程度,对我们异乡人来说,叹为观止。从凌晨一点钟开始,就有人开打了,那炮仗声划破寂静的夜空,特别刺耳与惊心动魄。这一放不得了了,炮仗、长串百子炮连续放到了凌晨五六点钟,逐渐推向高潮。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随着轰轰连响的蹬地炮仗声放得震天动地,震耳欲聋,室内还充满了火药味。人们被吵醒后,就没法再入睡了,真是一家接一家地开始放鞭炮,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家家户户都沉没在声浪轰鸣中,没有停息过。到了七八点钟,还有零零星星地放,停不下来。第二天一早,地面上到处是炮仗纸屑随风飞舞,这可苦了环卫工人,要一大早起来清扫路面。

  老伴告诉我:“这是因为温岭这里正月初二迎接财神爷,家家户户都不会错过这新一年招财的机会!”哦,原来是如此!这种狂热燃放炮仗的场面,吵得大家半夜不得安宁,而大家仍乐此不疲啊!过去,我常去温岭松门老伴娘家过年,开始觉得好奇,后来则有点承受不了,担惊受怕又影响睡觉,只好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应付,但经历多了,也只好入乡随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