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龙图案砖说及 ——汉至两晋的图案砖 2024年02月23日  

  ■郭欣

  我藏有龙图案砖四种,为汉代的龙,或走或飞,身形矫健。龙图案是中国的传统纹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龙是最高的祥瑞,被广泛装饰在生活器具上,绘画上,雕刻上,服饰上,砖、瓦等各种建筑构件上。龙的形象起源很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商代,是作为青铜器的纹饰。

  江浙一带所出汉至两晋的古砖有图案也有文字,图案的相对文字的要少些。早期古砖多为素面,以实用为主,随着对审美的变化,进而在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从东汉中期开始,模印图案和文字,大多印于砖的侧面,也有印于砖顶端的。其制作过程先将图案或文字雕刻在木头上,再把雕刻的木头模子压印在未干的砖坯上,晾干后入窑焙烧。木头模子雕刻的技法可分两种:一种是线刻,经过模压的砖的平面上凸起线条,线条粗细均匀,这种手法较为简单,文字砖大多用此法;一种半浮雕式,多用于动物的躯干,使之凸起有立体感,这种手法略复杂一些。

  古砖的图案繁多,主要有瑞兽纹和鱼纹。瑞兽常见的有:龙纹、虎纹、凤纹、兽面纹等。龙纹,龙是传说中的动物,青龙是“四灵”之一,是驱邪的神物;同时象征权威、尊贵,也象征吉祥;《尔雅翼》中载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虎纹,虎亦是辟邪的神物,白虎是“四灵”之一;中国古时习俗以为虎可驱除邪恶,《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曰:“画虎于门,当食鬼也。”兽面纹,是汉人在先秦饕餮纹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来的,实际上是一种神兽的形象;那时认为疾病、灾难是鬼魅作祟的结果,于是用神兽驱除鬼怪。鱼纹,在汉晋砖中最为常见,因繁殖较快,鱼纹,寄托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鱼纹,变化多样,丰富多彩,鱼目或作点状、或作圈状,鱼鳞或作点状、或作弧状、或作网格状,鱼唇或紧闭、或张开、或上翘。鱼谐音“余”,“年年有余”这样一来倍受人们喜爱。

  除去瑞兽纹、鱼纹还有其他纹饰如钱纹、卷云纹、莲花纹、网状纹、菱形纹等等,这些纹饰多种多样,有时与其它图案、文字组合在一起,又使构图和谐,生动活泼,增强装饰性。钱纹,是财富的象征。卷云纹,是从青铜器上葵纹演变而来,吸取自然界的云朵等因素,最终形成较为抽象的定型图案。《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云纹含有吉祥之意。莲花纹,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与西汉时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莲”与“连”“廉”同音,可寓意“连年”“廉洁”之意,象征持续、清白,出淤泥不染。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菱形纹,则与窗棂有关。

  这些古砖通过其丰富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水平,是我们研究当时风貌的重要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