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瑞坤是一个有趣且快乐的人,喜欢三五朋友喝点小酒,谈艺术,写真情,画百态。五十多年来,他坚持写作,创作的小说、散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江南》《小小说选刊》等刊发。近几年,他用写文章的笔,在宣纸上画出了一幅幅独具风格的文人画,“写小说是在讲故事,每一幅画也是一个故事。”刘瑞坤说自己喜欢写短文章,更喜欢用简单凝炼的笔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书和画成为他忘记一切俗世纷争和名利的世外桃源。
妙手写文章
在刘瑞坤家里,有一本厚厚的影集,收录了他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发行的文章,《北京文学》《中国青年》《东海》等杂志报刊上均有他的文章,这些杂志的封面很有时代的印记。
“当时父母下乡工作,我一人住在学校寝室里,因为害怕,睡不着,就整夜整夜地看童话,看小说,我读安徒生、格林、笛福、马克·吐温……读冰心、巴金、茅盾……作家们的伟大艺术创造,使我无比钦佩,这些精美的书籍,成了我心灵的伙伴。”刘瑞坤说,这些作家不但对他日后的作文和语言表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他有了一个当作家的梦想。
没有父母的催促,也不用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只要有空,他就关起门来偷偷地写,不断地写。稿子一篇篇地写好,一篇篇地寄出去,可寄出去的稿子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换来几句鼓励的话语。但他没有灰心,依然执着。初二那一年,一篇写民兵练武的作文,终于悄悄地走进了《山东群众艺术》里,生平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名字和作文变成了铅字。“我确实有些像喝醉似的飘飘然了。”时隔多年,说起对文字的喜爱,七十多岁的刘瑞坤仍像少年。
在此之后,他迷上了读书和写作。写得很多、也很杂,文学之路更坚定。
1969年,他赶上支边,在北大荒一个靠近松花江边上叫梧桐河的农场,虽然条件十分艰苦,刘瑞坤反而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甚至庆幸自己找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军队的女儿》等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真情实景。他白天去劳动,晚上就躲在炕上阅读,文学依然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因为喜欢写文章,得到领导赏识,成为宣传员、广播站编辑、新闻干事。他白天跟着总场领导到分场、连队走基层搞采访,晚上静静坐在办公室里写通讯、编节目、搞创作。他曾在三九严寒季节,多数次冒着满天飞雪,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徒步几十里,去采访战斗在第一线的知识青年,把他们的事迹写在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中。1972年,创作了小说《铁姑娘》并在《浙江日报》上发表,这篇3000多字的短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73年,《还针》也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他的作品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从此,他每年都有作品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北京文学》《中国青年》《东海》也有他的作品,作品不长,有他的思想和风格。
回到乐清后,他的小说《带血的申请报告》在乐清文化馆的文学刊物《雁峰》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8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林斤澜与温州》。
他一直以一个作家的独特触角感悟着人生与世态,他的小说写得很潇洒、很简练,个性粗犷、奔放,充满激情。他的作品还在《香港经济导报》《解放日报》《全国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
199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专门挑选了他的46篇小小说编辑出版,书名为《爱的困惑》,这在当时亦是凤毛麟角。随后还出版了《未了情》和《周末特写》等作品集。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悲剧性别》《血杜鹃》。
1995年,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己发表过的作品作一个展览。“当时这种展览是从来没有做过的,是抛砖引玉。”说起当年的情景时,刘瑞坤眼睛里充满亮光,正是这束光,照亮后辈的文学探索之路,为乐清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文艺创作的繁荣,起到了有力的宣传和影响。
刘瑞坤从乐清文化馆退休后,他又致力于乐清非遗事业的发展,通过多方的调研、收集、记录,采写,他个人以及与人合作出版了《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龙档》《乐清首饰龙》《美在民间》等艺术专集。
挥毫绘丹青
刘瑞坤在担任乐清文化馆馆长期间,接触了众多书画家,得到了他们的赐教和墨宝。于是,他便跃跃欲试,深埋在心底的绘画火种被点燃,从此,他一边习文一边作画,颇有收获。
从作家到画家,这条艺术之路的改变,是一个很深远、很漫长的过程。他因此习作著书更加勤奋。对社会人生敏锐的洞察力,在提高他画作的意境和品位上,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用笔简洁,浓淡相宜,宛如著名画家关良的人物画,重于写意,追求神似,寥寥几笔,就反映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个性,稚拙的笔墨凸现率真,把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社会的体验直抒出来,毫不遮掩。这显然是与他小说创作手法血脉相连。从他的画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个性张扬,一种思想的阐述。
他的国画作品也同样是削其繁琐,重于写意。《对弈》里的山野老翁不在胜负、乐在交流的闲情逸致;《梦里故乡》中抚琴仕女的绵绵情思,独居他乡仰望明月的孤客愁绪;《深山寻古寺》中的巧妙构图和浓郁情趣。幅幅画作情趣横生,几乎都是寥寥几笔,神韵便跃然纸上,令人玩味不已。他创作的作品《垂钓图》《奏乐图》等人物画曾在省市报刊上多次发表。
著名画家金家骥在《浅谈刘瑞坤中国画创作》一文中写道,刘瑞坤的画作已摆脱了一般画家囿于一家一派的拘谨、僵化的弊端,并注入了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的韵味,从而使作品雅俗共赏。他的画作中多了些任情恣性,少了些技巧法度。
多年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新闻媒体都相继对他的国画作品和传略作了介绍和报道。2002年元旦,刘瑞坤写意国画作品展举行,展出了60多幅作品,著名画家林曦明为画展题词,吸引了不少观众;同年,他的画作在温州和上海展出,成为温州文化圈一大热点。
如今,年逾古稀的刘瑞坤依然爱阅读、爱写作,更爱画画。他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都在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