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砖,实为“甎”,亦有“甓”“壁”等古名,一块古时的铭文砖,在金石学者或古砖收藏家眼里,那是可证经补史的。
从宋时金石学始,至清中期金石大兴,古砖作为金石鉴赏一直是藏家们的热门藏品。宋赵明诚与李清照编的《金石录》就录有少量汉代砖文。到清、民国时期,古砖收藏更是日益兴盛,阮元、张廷济、冯登府、僧六舟、陈介祺、陆心源、吴大徵、黄瑞、孙诒让、鲁迅等都喜欢收藏古砖,并留下了大量的拓片和文字资料。阮元编有《两浙金石志》,冯登府撰有《浙江砖录》,陆心源辑有《千甓亭古砖图释》,黄瑞辑有《台州金石录》,孙诒让辑有《东瓯金石志》。这些收藏古砖的人以陆心源为著,其曾筑 “千甓亭”专门存放所藏的古砖,收录两汉至唐宋的古砖一千三百余件,所录的古砖逐一注明尺寸、内容和出处,并对砖文年代、文字、书体风格等考证并详细记录,于光绪二十年(1894)辑成《千甓亭古砖图释》二十卷,以石印本传世。到了民国时,一块古砖几十大洋的故事比比皆是,鲁迅在他的日记里常有“今日花了几块大洋购得几块古砖或几张拓片”的记录。
偶在朋友处见一太安二年铭文残砖,文字有篆有隶,字迹古朴唯美。经眼有缘,于是转了来。此晋太安二年残砖,其铭曰:“太安二年□”,最后一字破损不得知,砖出绍兴一带,浙江出的文字古砖无论从铭文的内容还是字体的丰富性均为古砖之翘楚。陆心源辑《千甓亭古砖图释》中录有 “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施氏贵寿宜孙子”砖一品,砖出乌程。依铭文,余得残砖与陆氏所记当为同时期制作。余得残砖端面篆书加隶书,厚重中见灵动,不失为传世晋砖之佳作。
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六个年号。历史上所谓“张昌之乱”,就是发生在此年。五月,“义阳蛮”张昌等人在荆州江夏郡安陆县(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石岩山发动叛乱。
太安二年,还是书圣王羲之出生之年。王羲之于太安二年(303)癸亥生,晋穆帝昇平五年(361)辛西岁卒,年五十九。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历任秘书郎、江州剌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永和九年(353),撰写《兰亭序》,后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
曾在若干年前到过金庭华堂古村,据《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羲之二十九世孙王恺于南宋时在今华堂村南卧猊山建有居室。这便是华堂村之始,迄今已七百余年。华堂古村位于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环抱之中。依山水的走势,从东至西设前街与后街,沿街商铺林立。沿着平溪江有平坦宽阔的平溪路,西面与之平行有荷花塘路。前、后街与平溪路、荷花塘路相互垂直,成井字,这四街贯穿东西和南北,长约一千二百余米的卵石路,被时光打磨的光滑黑亮,保存完好。华堂村内现存古建筑群规模较大,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建筑有祠堂、民居、桥梁、牌坊、更楼等等。民居以三合、四合院为主,多数朝南或面东,布局基本中轴对称,面宽较小,两侧设侧屋,纵向进深度多为一至三进。民居大多青砖灰瓦,白墙硬山顶,两层楼居多,其中规模较大、建筑考究、保存较好的有一清堂、善庆堂等。
这些古砖上的铭文,其实就是一本汉字流变的活字典;而古砖上的那些图案,则是一部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史。另外这些古砖上的铭文和图案,为人们认识古代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有着很高的文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