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责尽义 礼尚往来 白露画外音 2024年09月06日  

  尽责尽义 礼尚往来

  白露画外音

  ■周方德/绘 王常权/文

  杜甫作于秦州的《月夜忆舍弟》是我一直欣赏不已的诗歌,真是写尽了亲人离情:“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当然,像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中的白露时节,是恬淡惬意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太阳自到达黄经165度时,即阳历的9月7日前后,迟钝的人都能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了。天气转凉,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水珠。阴气逐渐加重,清晨人们可以在地面草木间看到白色的露珠,这个农历八月的节气即为白露。

  (一)

  自白露节气始,大陆中国的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退避三舍。冷空气逐渐南下,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古典中国人在白露时空感受到了多重的意义。到了白露,就意味着人们进入了一年辛苦后的收获季节。人们在此季节里有了交换生活日用的资本,给王公大人进贡,王公大人也会回赐礼物。从责任义务的层面讲,这是一个尽责尽义的时期。后来演变为社会交往的礼仪,上下之间要有规矩,要礼尚往来。这个节气,因此也意味着熟习、学习权利义务和礼节的阶段。

  对成年人来说,白露不能露,夏天穿戴随性,如光膀子一类的赤身露体,到了此时,自然天气告诫不能露了,社会人情也告诫需要讲究一些了,要注意自己的德行。对孩子们来说,打架、游泳、摸鱼儿、掏鸟儿等等夏天自在狂野的日子结束了,即使硬着头皮也要接受管教了。就是说,这是需要学习、启蒙的时候。中国人观象系辞说,“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君子尊尚德行,学习教化之事。“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果敢坚毅的行动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礼记·王制》说,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读书郎》唱道: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啰无颜见爹娘。

  白露节除了让人们唤醒自己的品性、觉察自己的德性等意义外,还明白地点出了季节的颜色属性,即秋天的颜色。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大千世界的每一物象都有其时间空间属性,不同的时间空间都有其声色触味属性。很多人以为夏天的味道是甘甜的,但中国人常说“苦夏”;很多人以为夏天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但中国人以为,夏天的颜色是红,秋天的颜色是白。对时空品性的观察命名和结构化,可谓古典中国人的发明。因为白露节气,有人以为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理解秋白是来源于白露,还是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

  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从白露节气开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二)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

  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白露的三候都与鸟有关,春分之际北飞的玄鸟燕子此时回来了,而众多的鸟感受到天地肃杀之气,储藏食物以备过冬。细心的人还发现,各类鸟儿在此时也开始养护增生它们的羽毛来御寒。南朝诗人鲍照说:“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劳农泽既周,役车时亦休。”

  白露的三候如果不能出现,就意味着人间有事。古人相信,如果鸿雁不飞南方,就说明远方之人有背叛;如果燕子不南归,就说明家族会离散;如果群鸟不积蓄过冬粮食,就说明下臣骄横傲慢。时过境迁,我们今天很难说古人的这些总结是经验的还是推理的,是迷信的还是防卫过当的。但在万物万象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链接,也是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重要的生存方式。

  我们说白露节气的人文含义之一是教化启蒙,说明蒙昧正在其中。人们对露水的认识即经历了无知而附会的荒唐历史,古人多以为露水神奇,可以祛病延寿。自古以来,“露”就被附会为瑞祥之物。古人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可见,“甘露降”是帝皇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即与此有关。唐朝的文宗皇帝在位时,有人发现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祥瑞,皇帝借机想铲除弄权的宦官,结果一千多人惨死,史称“甘露之变”。

  (三)

  节气到了白露,此时阴阳数为重坎,又叫“习坎”。习坎是大八卦之一。

  原来此卦不叫这个名称,叫“赣”。赣的本义是进贡、赏赐。对大八卦来说,习坎是指一年下半年的第二个四分之一,在此大约四十五天的时间里,是大自然最后的收获季节,也是人们一年辛苦的收获季节。人们在此时间内用来交换生活日用,给王公大人进贡,王公大人也会回赐礼物。从责任义务的层面看,这是一个尽责尽义的时期,后来演变为社会交往的礼仪:上下之间要有规矩,要礼尚往来。后来演时空被命名为“习题”这是个丰收的阶段,也是熟习学武这又务、礼节的阶段。

  对上古三代的人来说,赣的社会意象在使用中不敌自然意象。习赣只是一时的行为过程,秋天的旷野、山川之象才是经久的。大洪水的涣卦时空变换之后,自然界是重重坎陷之象。诗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秋水比春水给人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因为秋水冷峻、险难,令人愁而不是令人喜。农民经常看着绵绵细雨无可奈何。有些地方甚至称秋雨诶“淋雨”,以表示淋淋漓漓的雨对农事的困扰。大地被雨水、洪水冲刷得沟壑纵横,格外醒目,到处是洼陷。这时空一度又命名为“劳”。南大地而大地被流水浸蚀而东少一块土、西少一块土,缺少土即是“欠土”,即是“坎”。这一时空被定名为“坎卦”,或者叫“习坎卦”。

  因为坎水意味着沟壑陷阱,易于陷人难以逾越,故而有了险、难等意,人们只有经历了种种险难才能获得鸟一样的超膀,自由飞翔,自由生长。所以人们说这是习坎。而水流虽然有险,但水汽升入天空为云,水凝天空为雨、雪,水越山崖为瀑布,水钻山谷为川流,水淌沟壑为江河,然而水性有常,跟日月相应,最终必汇入大海,所谓“不失其信实也”。所以人们说它“有孚”。

  坎外的“系辞”是:“有孚维心。享。行有尚。”

  人们对水的观察是丰富的,不仅认识到水性有信,也认识到水滴石穿的信心、成算和坚持。人们说攻水的属性在于“维心,亨”,就是说要保有心的纯粹通达,只有如此,险行中就有喜尚,有吉样。

  坎为水,水长流不滞,是坎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尊尚德行,取法于细水长流之象,学习教化人民的方法。

  坎水奔流,我们可以说坎扑人多要自己奔波打拼。河水见山、见土则止,放坎外人有财运、官运,即遇山止有财、遇上润则有事业。但在中国的语境里,坎水易伤人丁,故人们取用必须节制,否则难以传承。坎水有灭顶的危险,故坎卦人心重,有危机感,他们是以容忍自重,保持心境开朗,“维心,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坎卦人多从坎难中奋斗,最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