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 2024年09月13日  

  《眷顾》张小珍摄于埭头村。

  露从今夜白

  ■王常权

  白露对中国人来说是诗意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名篇《蒹葭》即提到了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见古典中国人对物候观察的细腻,他们对天地与人情的关系既随时起兴,又明心见性。

  当然,像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中的白露时节,是恬淡惬意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后来的诗人更在白露节前驻足沉思。左思说:“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白居易说:“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如果一定要选代表,下面这五首有关白露的诗词,表达了五种情感。

  李白的《长相思·其三》是最相思的白露诗:“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这黄叶飘零增添了多少相思,清冷的白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南北朝刘骏的《初秋诗》是最唯美的白露诗:“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运移矜物化,川上感馀情。”

  处暑后,暑气消退,天气逐渐不再炎热。大火星降下,习习凉风吹来。此时,绿草尚青,白露节气到来,草上缀满洁白晶莹的露珠。秋高气爽,天蓝云白,寒蝉竭力做着最后的嘶叫。怎能辜负了这明媚的秋天,一边感叹着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一边泛舟于青山绿水之间,去拥抱这秋天的美景。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最思乡的白露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我欣赏不已的诗篇。在清冷的月夜,荒凉的边塞,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孤雁在夜空哀鸣。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永远都是故乡的最明亮。兄弟们因战乱而四处流散,生死未卜,平时寄信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月华白露夜,游子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成为白露时节最经典的代表诗句。

  宋人仲殊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是最清爽的白露诗:“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白露时节,江南美得像一幅画。清凉的露水褪去了最后一丝暑热,习习秋风伴着旖旎的晚霞。诗人站在绿杨堤畔想起当年在此地买酒,不由得戏问池中的荷花,可否记得那时的他?

  宋人赵希桐的《秋夕·霄虚白露溥》是最霸气的白露诗:“霄虚白露溥,木叶下危阑。月澹钟声晓,灯青剑影寒。人心正莽莽,世事海漫漫。何日平胡虏,西风望眼宽。”

  夜寒露凝,树叶飘零,月色中传来悠长的钟声。挑灯看剑,感慨秋风又起,大好河山还未收复,不知何时才能铲平胡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夜渐长,露渐凉,愿君秋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