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寸,在历史深处看见普通人 2024年09月13日  

  20世纪80年代,乐清县第二工艺鞋厂的麻底工艺鞋广告。

  得寸进寸,在历史深处看见普通人

  ■李艺

  将“小地方”与“大历史”结合,深度描绘乐清工艺美术百年来走过的路,辨析乐清手艺人和工艺美术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作用……随着张志杰主编新书《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工艺美术行业在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再次凸显——

  近日,首个国产大型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出圈,“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一形象随即成为“顶流”,引发现象级追捧热潮。在温州这个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也纷纷以“悟空”为灵感,推出各类手工制作的周边文创产品,引得“悟空迷”纷纷下单,销量激增。不少买家表示:“我们要追捧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级英雄。”

  在《手工珍重随时好》主编张志杰眼中,真正的“超级英雄”,都是我们身边认真生活的普通人,而这些“普通人”,他(她)们的劳作、生活,也因此值得书写、记录。

  呈现乐清经济生活细节 展示“温州模式”史前状态

  草编、花边、麻底工艺鞋(登山鞋)、竹编、竹丝绣帘等工艺美术品种及乐清县黄杨艺雕厂、乐清县工艺美术厂相关史料281件……打开《手工珍重随时好》(上下卷),可以体会到编者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心力。

  全书围绕乐清传统工艺美术品类,精选了相关文件档案、业务信函、随手札记、新闻报道等,通过精心编排组合,使得原本零散庞杂的文献资料,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具有了“生命力”,不仅清晰呈现出百年来乐清经济生活相关细节和“温州模式”的史前原初状态,看过全书,读者还可以从中品味出工艺美术产业、社会经济生活变迁乃至社会底层运行逻辑,对于上世纪以来乐清工艺美术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也会有比较通透的理解。

  之所以特别关注“普通人”和普通人缔造的历史,“却顾所来径”,《手工珍重随时好》主编张志杰说,除了对家乡乐清的乡邦人物、历史感兴趣之外,和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有关系:“‘在底层’,我甚有体会。1993年,我从乐清师范学校毕业,当过乡村教师。后来自考大专、本科,在复旦进修,考研失利,2000年回乐清教育局上班,当《语文小报》编辑。我初中同学大多直接去‘做衣裳’,学手艺;我堂兄弟大多也这样谋生。我如果考不上师范,可能也会跟去学手艺、做生意。”

  命运的齿轮转动,张志杰没能学手艺,却在十余年里花了大量精力关注和研究家乡乐清的工艺美术史和与之相连的众多个性鲜明的手艺人、诸多因手工艺受益的普通家庭。工艺美术产业曾是乐清最为重要的副业,深深嵌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也留在普通人的集体记忆中。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万缕丝、十字花、草编、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竹编、象牙雕、登山鞋、节日灯等工艺美术产品和产业,曾在乐清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现代经济和机械制造品的强烈冲击下,工艺美术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一批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逐步告别艺坛,一些传统技法面临失传,一些品种也将消失。

  “我的家乡乐清在当下众人眼中,是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富甲一方,但少有人知道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特别的勾连。在我的记忆里,乐清是一个‘特别讲究’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工艺美术’,当年就是渗透在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细节。对文化的尊重,和柴米油盐结合在一起。”乐清籍摄影家张侯权先生,和张志杰相差近50岁,两人却出于对乐清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共同兴趣爱好,成为忘年交。

  张侯权先生的这番话,被收录于四年前出版发行的《器具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三联书店版)。《器局方概》这本书也是张志杰主编,以25位乐清手艺人个人故事为切入点编写而成,通过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体验和诸多社会生活细节,把历史还给了历史主体。围绕着普通人重构历史,抢救保存了不少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有趣细节,在进一步丰富温州工匠精神内涵之时,也为展现温州模式的内在活力提供了新视角。随着此次《手工珍重随时好》的出版发行,在工艺美术的史料方面进一步对“温州模式”和工匠精神予以完善和补充,张志杰也因此将这两本书视为“姐妹篇”,“这两本书的书名均请我朋友——乐清书法家林晓林先生题写。”

  秉持“人文情怀”五年成书 让人读丰满个体生命

  “通读《手工珍重随时好》,使我再次进入乐清工艺美术的历史境遇之中。个体的生命实践与整体的社会经济框架密不可分,《手工珍重随时好》通过发掘与解读地方档案和民间文献,将小地方与大历史相结合,还原了乐清工艺美术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景,辨析了乐清手艺人和工艺美术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作用。”谈及张志杰近年主编的《手工珍重随时好》和《器具方概》这两部书,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院长张侃给予高度评价:“(它们是)志杰兄和他的团队阐述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们人文情怀的重要表达。”

  他当过教师、编辑、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纪委书记,在乡村学校、职业学校、电大教过书,在乐清教育、纪检、二轻等机关上过班,也在浙江省社科联、温州市政协挂过职。在角色繁杂的职业生涯中,张志杰比较看重的是编辑、策展人这两个身份角色,他也一直在用编辑思维做展览策划。近十余年,张志杰策划组织过十余场社会反响热烈的展览——《匠心筑梦 勇立潮头——乐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石刻万物 匠心守艺——乐清石雕作品展》《芳华女工 匠心格物——乐清女工匠工艺美术展》《刻艺求工——乐清细纹刻纸艺术展》等。

  2019年9月,张志杰策划组织的《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展》在乐清市图书馆展出。同年年底,《手工珍重随时好》书籍出版立项,此后,编辑团队历时五个年头才成书。书中大多史料内容来自那次同名史料展览,部分内容是此后几年从各种渠道搜集来的。编辑此书时,书的副标题由展览时的“乐清工艺美术史料展”改为“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上世纪下半叶乐清工艺美术比较繁荣,从具体工艺美术品种到工艺美术生产组织机构,实物史料、档案文献、书信笔记、口碑史料诸种形态的史料都很丰富,的确只能是择要‘选’编,有所取舍。仅当年的乐清黄杨艺雕厂就走出九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十多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人才比中西部某些省份还要多。”张志杰介绍。

  而说到黄杨木雕产业在乐清的发展,《手工珍重随时好》中,也同其他工艺美术产业一样,收录了不少普通人为之付出的努力。其中,1960年3月5日由地方国营乐清黄杨木雕厂打的一份报告中,生动呈现了当年人们如何“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本县(乐清)建立黄杨基地”的:“为了在本县建立黄杨林场基地,今年2月间我厂即派员去仙居……采购员陈朝芬同志住在(有黄杨木材生长)的村,主动帮助队里种地,这样其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生产队在繁忙的治山治水运动中给我厂找黄杨树带路。到了深山一看黄杨树苗都生长在高岩陡壁上,怎么办呢?当地农民用采树的办法,用绳吊在自己的身上,另一头吊在树根上,下放到陡壁的地方才用手采黄杨树苗,经历种种艰险,共采了400余株黄杨树苗……”

  作为一个读书人,张志杰很“讲究”。所以此次他主编的《手工珍重随时好》除了内容,在书名、封面等很多细节上都相当用心。书名“手工珍重随时好”,摘自雁荡山旅游开发者蒋叔南1930年创作的诗歌《织草帽歌》。全书分上下卷,上下卷书的封面分别采用乐清作者创作的工艺美术题材版画。上卷封面,用的是著名版画家张怀江先生1956年创作的《浙南妇女生活》组画之二《一针一线》,画面主体是几个家庭主妇聚在一起挑花边;下卷封面,用黄信侠先生1981年创作的《琢磨》,画面主体是艺人在做黄杨木雕,在构思怎么做。“这两幅版画可反映出乐清工艺美术产品、作品的两种不同模式:花边等产品,由专业生产机构设计好花样,提供物料给千家万户复制加工;黄杨木雕等作品,主要是由艺人个人加工创作。”张志杰说。

  “我随遇而安,与谷物、蔬菜、书籍还有各色人等,和平相处。编书策展,都是为了做点事情,重建附近,得寸进寸,把自己作为方法,记录普通人历史的同时与社会建立各种联系,收获意义感和欢喜。”现在的张志杰,喜欢做点实在的事情,比如买菜、做菜、做点小产品,今年他还考了工艺美术品设计高级技师。随着转岗至乐清市新居民服务中心,他的研究兴趣也转向人口流动、文化融合等内容,目前在着手做乐清新居民口述史课题。

  《手工珍重随时好——乐清工艺美术史料选编》,乐清市档案馆、乐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张志杰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