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雯
每到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不假思索便能脱口而出的中秋节祝福。没错,要论最经典的中秋诗词,当首推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早在南宋,就有著名文学家胡仔预言了这首词的受欢迎程度:“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林语堂先曾经说:“往往因为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来。”子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子由是他的字。这首《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为弟弟而写。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苏东坡在密州任太守。在这一年的中秋夜,他和朋友们饮酒通宵,大醉中分外思念弟弟,便写下这首《水调歌头》,在词前的小叙中,苏东坡有这样的交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一年,兄弟俩已经六年未见。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苏东坡到徐州任职,苏辙先到京城与他汇合,又随他去往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之后才离开。七年来,兄弟俩第一次共度中秋。苏东坡又写下另一首经典的中秋诗词《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抒发他与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抒发不久又将分离的哀伤与感慨。人世无常、生如浮萍的伤感也寄寓其中,仿佛苏东坡对将来一再辗转的人生有了预感。
苏辙因为即将离开徐州,在中秋节当晚,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以为告别:“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苏东坡认为弟弟的词“其语过悲”,便又和了一首《水调歌头》来开解弟弟,畅想二人退休后诗酒唱和、归卧故山的雅致生活:“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东坡曾对友人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送李公择》)兄弟二人品性一致,志趣相投,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就是“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而在苏辙眼中,“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东坡也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苏东坡以“子由”为题的诗超过了100首,如示子由、答子由、次韵子由、怀子由、寄子由、别子由、迎子由、和子由,等等。苏东坡专门写给子由的信,就有10封;在苏东坡写给亲朋好友的信中,子由更是频频被提到的名字。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苏辙冒死向宋神宗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愿意以自己的官职为代价,来赎回兄长的性命。而苏东坡在狱中,误以为自己将被处死,便写下两首送给子由的诀别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亡命在即,苏东坡心心念念的是,期待与子由来世再为兄弟。
公元1101年,苏东坡病逝于常州,临终之际,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和子由见上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千里共婵娟遂成绝响。
苏东坡一生,才名满天下,然而半辈子都处于被贬谪的状态,处处无家处处家。幸好他有弟弟苏辙这个知己,志趣相投,患难与共,一生都互相扶持。正如《宋史·苏辙传》总结:“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东坡兄弟之情,实在令人歆羡。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兄弟手足,情同知己,便是这世间最好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