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尝来”残刻。

“毛”字残笔。

“仲”字残笔对应。

龙鼻洞摩崖。
雁荡山龙鼻洞的这方北宋残刻出自江山清漾毛氏
■姜建清
雁荡山灵岩景区的龙鼻洞内,有数十方历代摩崖,是整个雁荡山摩崖最为密集的地方,吾友郭欣兄有专文《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刻调查小记》,进行过全面梳理,其中年代不明的就有30多方。
2024年8月25日,笔者造访龙鼻洞,作为摩崖发烧友,自然是大饱眼福。摩挲过程中,看到了一方残刻,除“尝来”二字十分明显外,上面又夹杂后人涂鸦“黄吴”二字,整体保存得较差,当时并未明确其题者。回到家后的这些天,不时翻出自己拍摄的这批摩崖照片,再对照文献记载,进行深入的内涵挖掘。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不难确认,“尝来”这方残刻,就是《东瓯金石志》卷十二所载年代未详的“龙鼻洞磨崖九种”中的“范渐正题名”,志载全文如下:
观音岩
尝来
范渐正
右在范公量之右,左文,正书。
遗憾的是,该刻未署年月,且“范渐正”此人无考,故其年代难以确认,郭欣兄文章中亦将其列为年代存疑待考行列。
前些天,笔者反复观察该刻照片之后,猛然有了新的发现:
第一,起首这个字,似乎不像“范”;
第二,“尝”前明显有笔画残留,肯定还有一字,《东瓯金石志》漏之;
第三,“观音岩”三字(“观”字有残缺,“岩”原刻为“嵓”),字体稍小,或是别一题刻,这点难以确定,但倒也不是那么重要。
通过对残余笔画进行分析和推敲,笔者认定,起首这个字,实乃“毛”字,并非“范”,它们的字形上都有一笔“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纠误,给破解该刻带来了实质性的突破,因为“毛渐”这个人是可考的:
毛渐(1036-1094),字正仲,江山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卒赠龙图阁待制,《宋史》卷三百四十八有其传。
这下,释文就变成了“毛渐正/□尝来”,经常访石的都能一眼看出,“正□”肯定是毛渐字号,巧的是:毛渐的字,叫“正仲”。于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推测,“尝”前残缺的那个字为“仲”。进行笔画比对之后,此前的猜测得到了证实,所存残笔和“仲”字完全吻合,最终认定该刻释文实为“毛渐正/仲尝来”,这个结果令笔者喜出望外。毛渐是江山人,乃笔者同乡,这是跨越将近千年的老乡见老乡,怎能不让人激动?
江山清漾毛氏,是吾乡数一数二的望族,历史上出过80多位进士,毛渐就是其中之一。元丰六年(1083), 毛渐始纂《清漾毛氏族谱》,对于整个家族来说,功不可没。
毛渐是何时来雁荡山的呢?考其宦迹,笔者认为应该是元祐年间任职两浙期间。据万历《杭州府志》卷九·会治职官表·宋·两浙转运使/副使,可知毛渐在元祐年间担任过两浙转运副使和两浙转运使,这两个职务需要到处出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四·元祐七年(1092)六月·丙寅下载“左朝奉大夫权两浙路转运副使毛渐状:自到任已来,巡历所至州县,取索到诸乡第三等以上人户差役鼠尾都簿……”
在两浙任上,毛渐的主要政绩是治水,《宋史》卷三百四十八“毛渐传”载:
渐历提点江西刑狱、江东、两浙转运副使。浙部水溢,诏赐缗钱二百万以振之。渐言:“数州被害,即捐二百万,傥仍岁如之,将何以继?”乃案钱氏有国时故事,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于海;开无锡莲蓉河,武进庙堂港,常熟疏泾、梅里入大江;又开昆山七耳、茜泾、下张诸浦,东北道吴江,开大盈、顾汇、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自是水不为患。
史书中的一句“自是水不为患”,高度评价了毛渐的敢作敢为;摩崖中的一句“毛渐正仲尝来”,则为我们追踪先贤遗迹,提供了难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