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有象”话盛世 2024年09月20日  
  “太平有象”话盛世

  ■郭晔旻

  大象是今天陆地上生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众所周知,如今中国只有云南西双版纳这一隅之地有野生大象分布。不过,在先秦古籍(如《禹贡》 《周礼·职方》)中,河南一带被称为“豫州”。“豫”字,从象,豫声,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1935年春,考古人员在殷墟(在今河南安阳)进行的第十一次发掘中,在王陵东区祭祀坑中发现一个象坑,埋象一匹;1935年秋季,在王陵东区又发现一长方形象坑,埋葬大象一匹;1978年,也在王陵东区发现一座长方形象坑,埋葬大象一匹(和小猪一只),脊背处有一铜铃。另一方面,殷商甲骨文卜辞中亦有“只象”,即“获象”的记载。还有“于癸亥,眚象,易日”,其中的“眚象”也是“猎象”之意,加之有多种质地的亚洲象雕刻,还有象牙制品等。这些都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殷墟一带分布着野生大象。

  当然,古人训练大象,除生产、作战,也可用来娱乐。汉武帝时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面修筑建章宫,其西有“数十里虎圈”,汉元帝曾“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可见汉朝皇室不仅饲养百兽,还设置有专门观赏斗兽的场地。虽然史料里只提到驯虎,但未尝没有驯象。河南南阳英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右侧就是一戴尖顶帽的胡人执钩驯象,左侧有一猛虎,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时兼有驯象、驯虎的马戏表演。当时人们很喜欢大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南越国进献驯象时,贵族百姓皆视为祥瑞。班固《白虎通义·礼乐》有云:“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已太平也。”在汉代画像石中,象旁边也经常装饰有祥云、异兽、瑞鸟等图案,可见大象和祥云、异兽、瑞鸟一样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同样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土。在佛教文化里,大象是种十分重要的动物(这当然与佛教诞生于盛产大象的南亚次大陆大有关系)。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观降胎时至,即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佛母摩耶夫人从此有感而孕,10个月后,于二月八日日初出时,在蓝毗尼园一棵无忧树下站立着诞下太子,即释迦牟尼。佛传故事中对释迦菩萨入摩耶夫人胎内有“化作白象”和“乘骑白象”两种说法。在敦煌莫高窟第329窟的画像里,“乘象入胎”画在西龛龛顶的右侧,画面中“六牙白象”诸宝严身,象的前方有祥龙导引,后面有雷神护卫,左右还有菩萨相随。在象的周围,祥云起舞,莲花风动,象蹄下有力士托举,象鼻上著花,象牙上还有乐人在曼歌起舞。

  除佛祖外,大象还被广泛用于佛菩萨的坐骑。坐骑,即安置佛像之处。以大象为坐骑的有普贤菩萨、普贤延命菩萨、金刚萨埵菩萨、金刚界阿閟佛、帝释天等。《法华经》里提到,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象鼻有华,其茎譬如真珍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作为佛与菩萨的象征,大象在佛教中被赋予神圣、高贵、强大、吉祥和圆满的寓意。

  唐代以降,受汉藏文化交流影响,藏传佛教中的“轮王七珍”概念也传入汉地。所谓“轮王七珍”,指的是“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千子具足,勇健雄猛”。其中“白象宝”是伴随转轮王出世的宝物,它可以“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返,不劳不疲”。传入汉地后,其又衍生出象驮宝瓶、“太平(瓶)有象”的说法。南宋陆游曾赋诗曰:“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用以寓意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这也被看作“太平有象”一词的滥觞。

  明清宫廷中常见有铜、玉、瓷等制的“太平有象”器型,这些器物或置于案台之上,或陈于厅堂之中,表达帝王对“四海升平、吉祥平安”的太平盛世的追求。故宫宁寿宫皇极殿内就有两尊白象驼着精美的花瓶,正所谓“太平有象”。《大清会典》曾对宁寿宫宝象有如下描述:

  “络首钩鹰鞦攀,皆编黄绒为之。杂饰诸宝,前后各缀朱缨二,后络珠网流苏,膺悬朱缨铜铃各三,白革为鞯,绘金龙彩云……”

  作为“太平有象”的正宗,象与瓶的组合器物在清宫中不可胜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錾胎珐琅太平有象香炉。太平有象器中大象所驮之瓶以将军罐、出戟尊、罍为主,有时瓶内会插戟、铜钱、如意,戟寓意“升级”、铜钱指“钱财滚滚”、如意为“吉祥如意”。在清代帝王中,最有趣的当数乾隆,他在一方“太平有象”砚上题诗:“刻作太平称有象,斯之未信敢心宽”,对“太平有象”能带来安康的说法表示怀疑,但却毫不犹豫地将“太平有象”器陈设在坤宁宫、养心殿、静怡轩各处……直至今日,在传统文化中,“太平有象”依然是非常吉祥的图案,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