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
——不同文明视角下有关彩虹的叙事
![]() |
![]()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都说汉语的表达精准又优美,英语的一个单词“Ranibow”,在汉语里就有虹、彩虹、虹彩、虹霓等多种称呼。时序到了七八月份,全国各地多多少少都有下暴雨的概率,这意味着见到彩虹的机会也更多了。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出现彩虹的新闻。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这是北宋文人黄庭坚《水调歌头》一词中的章句,用以抒发其鄙视世俗,寻梦一处可自由施展“乐土”的清高,即“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所描绘的图景。
雨后初霁,天空出现的七色彩虹常令我们陶醉不已;仰目之间,心游万仞,不知带给我们多少无边遐想。900多年以来,人们争相吟咏这一名句,不吝称颂之美,称其气势高昂,浪漫唯美。同时,该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对“虹霓”这种气象的赞赏,仰之弥高。
漫溯古代中国的悠悠历史进程,人对“虹”的看法却并非始终如宋人般欣赏,期间经历了由恐惧至赞美的转变,而促成这种嬗变的关键则是人们对于虹霓成因认识的逐步深入。今天的“国风堂”就来谈一谈虹和霓。
彩虹认识简史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彩虹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就曾在《梦溪笔谈》中引用了孙彦先对彩虹形成的描述,“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而有之”,指出彩虹是雨止初晴的自然现象。
虽然那时古人们就认识到彩虹必须要雨和阳光才会出现,但是对其中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
直到17世纪,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彩虹形成的原理才被大家所知晓:太阳光照射雨滴,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雨滴中的折射率不同,会使不同波长的光分开,形成彩虹。
然后到清咸丰三年的1853年,张福僖与英国教士艾约瑟合译《光论》,是中国最早一部翻译自西方的系统光学专著。它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光直线传播、光反射、光折射、海市蜃楼、光照度、色散和光谱、眼睛及色盘等几何光学内容,并以白光在水滴中的折射、反射发生色散的道理,解释了虹的成因。自此,对于虹的认识,开始进入科学探索。
现在我们知道,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天刚转晴的时候,这个时候天空中有大量的雨滴,当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到雨滴上时,发生两次折射、一次反射而形成了虹。具体来说,就是阳光经过一次折射进入水滴,在水滴背面发生反射,之后在离开水滴时再发生一次折射。
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红色光的折射率最小,紫色光最大,因为光在水滴内发生了一次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的,这样就呈现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由外到内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虹。由于彩虹的出现需要光的照射和水滴,所以除了在雨过天晴时会看到外,在一些瀑布和人工喷泉的地方也可以看到。
按理说只要下雨,有太阳,就会出现彩虹,但实际上并不是每次下雨我们都能有幸看到。因为这不仅与天气有关,还与观察角度有关。
观测彩虹时需背对着太阳。如果面对着太阳,光线穿过水滴发生的两次折射,会损失掉一部分光。此时正对着的太阳光是无损进入眼睛的,相比之下进入眼睛的彩虹光线很弱,信噪比太低,使得视网膜感应不到彩虹,所以当面对太阳时,我们通常是无法观察到彩虹的。
反之,如果我们背对着太阳,太阳光射入水滴中,在水滴中光线经过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发生色散形成彩虹进入人的眼睛。虽然这个过程会损失一部分光,但背景光是太阳光经远处的云层和天空散射回来的光,相对来讲比较弱,这时信噪比高,彩虹在视网膜上能够清晰成像,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彩虹。
还有,较真的小朋友还会追问,在生活中,我们看见的彩虹都是呈拱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彩虹的光线总是以与太阳光路径约42°的角度到达观察者,所以我们就看到一个42°的彩色半圆穿过天空,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彩虹的弧形。如果太阳高于地平线42°,则地面的人就看不到彩虹。在特定条件下,飞机上的幸运者或许能看到整个圆形的彩虹。
霓又名副虹,它与虹一样,其出现也需要光和水滴,不同的是,霓的形成,需要光在水滴中多发生一次反射,具体来说就是当阳光进入水滴时先发生一次折射,之后在水滴背面发生一次反射,反射的光到达的仍是水滴的背面,再次发生反射,之后在离开水滴时再发生一次折射形成霓。
和虹相比,霓多发生了一次反射,能量也有所衰减,所以霓的颜色要比虹的颜色浅,同时由于其比虹多了一次反射,所以其呈现出的颜色刚好和虹相反,是外紫内红的,位置也常出现在虹的外侧。
虹霓一起出现就是双彩虹。
双彩虹是多重彩虹的一种,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双彩虹的两条彩虹的颜色顺序是相反的,主虹的是紫色在下,红色在上,副虹也即是霓,则是红色在下,紫色在上。这与反射的次数有关,在介质中,红光的折射率比紫光要小,正常的经过色散后,红色在上,紫色在下。每在界面处经过一次反射,颜色的顺序就会发生翻转,副虹霓形成的反射次数比主虹要多一次,所以主虹和霓的颜色顺序恰好相反。
此外,霓的亮度不如主虹。还能有更高重次的彩虹吗?比如三重,四重?答案是有的,双重彩虹是光线在水滴中发生了两次反射,同理,三重彩虹是光线在水滴中反射了三次,四重就是四次。但由于多次反射,多重彩虹的强度逐渐递减,而且根据光学的几何传播原理,高阶彩虹的成像点不在太阳对立面,反而靠近太阳,因而极为罕见。自1700年以来,只有四五次文字记载的多重彩虹的目击事件。
彩虹到底指啥
如开头所说,漫溯古代中国的悠悠历史进程,人对“虹”的看法却并非始终如宋人般欣赏,期间经历了由恐惧至赞美的转变,而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则是人们对于虹霓成因认识的逐步深入。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殷墟甲骨文始为世人发现。120余年以来,殷墟陆续出土商代刻辞甲骨达16万片之多,所载内容涉及祭祀、军事、刑罚、田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医学及历法等诸多领域,丰富异常,可谓“皇皇巨著”。
在16万片商代刻辞甲骨之中,有一片格外弥足珍贵,其所载刻辞实录商人对“虹”的认知,也是迄今所知关于“虹”的最早文献记载,堪为我们稽考中国古人对“虹”认知变化历程之基点。
商甲骨文“虹”,亦即“虹”字之初文。成书于战国两汉之际的辞书《尔雅》,中有《释天》一篇,又称虹为“螮蝀”“蝃蝀”,文曰:“蝃蝀”,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
北宋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十四天部引《黄帝占军诀》语:“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后世古人信以为“虹”自上降下饮水,与上揭商“王宾中丁”卜骨反面刻辞“有出虹自北,飲于河”所描绘图景相合,其中源流分明。
同时,汉晋之前的古人多以灾祸附于虹之出现,类此古代典籍所载不胜枚举,皆与商“王宾中丁”卜骨反面刻辞图景预示灾祸相契合。由此可知,古人以灾祸附于虹霓至迟始于商代晚期。其后虽王朝更替,风雨千载,以灾祸附于虹霓的普遍认识经历代沉淀,通达上古时期,影响绵长。
“仰视山颠,肃何千千,炫燿虹蜺。”这是战国时期楚人宋玉《高唐赋》章句,诗人以虹霓之绚丽衬美青青高山。
曹操《陌上桑》诗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以虹霓为乘,逍遥于九天之中,气概豪迈。而如东晋时期葛洪《抱朴子·嘉遯》“思眇眇焉若居乎虹霓之端,意飘飘焉若在乎倒景之邻”所云,思绪驰骋,目虹霓为升腾之所,则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虑。类此以虹霓之高远、壮美,写意胸中丘壑,在上古时期以灾祸附于虹霓的普遍认识中虽踽踽独行,但不苟同于世俗之众,卓然独立,同时亦垂范后代,首开吟咏“虹霓”之先。
唐初大儒孔颖达曾于《礼记正义》中《月令》一篇落墨:“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虽寥寥数语,但已诠释虹之成因。
由此可确知,历经上古时期的漫长探索,至迟始于唐代初年,对于虹的成因已有清晰认识,我们可将这一阶段视为古代中国关于“虹”认知变化的转折。
之后,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其所著《玄真子》一书中指出“雨色映日而为虹”,且进一步举以佐证:“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而不可直者,齐乎影也”,可以人为模拟制造自然界的虹霓,反映了当时对虹成因的深刻认识。
至唐,“虹”成为文人竞相歌咏的重要题材,如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及《焦山望寥山》“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作品数量陡然增多,前所未见。
两宋时期,诸如北宋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广记》及沈括《梦溪笔谈》虽然收录“虹饮水”及“虹饮食”之类的神怪异事,但已无碍于人们对虹成因的清醒认识及寄情于虹之吟咏,其中黄庭坚《水调歌头》一词上阙中的章句,“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即是其中佳作。
虹的字形解读
古人造字是怎样表现彩虹这一形象的呢?可以肯定的是,这当中融入了神奇的传说与想象。那么,“虹”字的造字本义与构字理据如何?这需要借助对“虹”的古文字字形的解读来认识。
甲骨文的“虹”字构形基本一致,应该是一个象形字,至于象何物之形,则诸家解说颇有分歧。
最常见的解释是出自《梦溪笔谈》的“长虹饮涧”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后面有较为科学的解释:“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但因为一开始便说“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那么能够“入溪涧饮水”者必为有生命之物,于是人们推测,“虹”就是古人所说的“龙”,像一条巨龙首尾各有一头,弯身弓背,两头低垂饮水之形。
《说文解字》卷十三虫部的解释为:“虹,螮蝀也。狀似蟲。从虫工聲。”
由于《说文》说虹“状似虫”,故可据此言其为龙一类动物。又由于《说文》说虹“螮蝀也”,因此杨树达认为“螮”字是由“带”字滋生出来的,于是便有“虹形似带,故谓之螮,又谓之虹也”的解释。
那么,“似带”者究为何物?龙的身形当然可以似带,此外还像什么呢?
古文字学家叶玉森先生释云:“象桥梁形,疑桥之初文。”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是类似于杠梁,古玉璜的形制为“虹”之象形初文。
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虹象龙形:“象雌雄二虹而两端有首。……盖古人以单出者为虹,双出者为霓也。”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认为:“卜辞虹字象两头蛇龙之形。”
综上可见,说“虹”似带状之物、似桥梁之形、似雌雄龙形、似两头蛇龙之形……都是据其甲骨文字形来推测的,跟天上的彩虹并没有形成构字理据上的联系。
从甲骨卜辞的用例来看,“虹”字的彩虹意义与饮于河的意义应该是存在某种意象联系的。众所周知,龙与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其饮水的气势,舍龙其谁?《山海经·海外东经》:“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可见古人认为虹是长有两个头的龙,然而,两首之龙究为何物,此形象是如何产生的,诸家却都没有深究。
两蛇也好,双虺也罢,它们就是传说中的龙,因此可知“虹”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象双龙交配之形。原来“虹”也是分雌雄的,据《毛诗正义》引《郭氏音义》:“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由此可见,“虹”之为物如龙而分雌雄,双出则有双首,虹的字形似双龙交尾之象。
闻一多先生《伏羲考》的解释,那么这一身两口的“虹”,就应该是切合伏羲女娲的传说了。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繁殖天下众生,蕴涵着生命力的萌动和绵延,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体现着人类生命的文明进程。然而这些上古风情在中国古代属于“不雅训”,是不可以广泛传播的。因此“虹”字内涵的性爱隐喻则被后人隐去或作别解,于是对“虹”字的构字理据也就若明若暗了。
本文写作参考了于成龙:《是灾咎还是炫燿?——论中国古代的虹霓之恋》、百度百科:虹、唐奥:《彩虹“套娃”,看到算你走运》、朱英贵:《虹吸龙腾——谈“虹”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