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省城专家 文博讲堂话砚史

文房四宝鉴赏现场。郑剑佩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琴微

  昨日下午,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的文博讲堂——“千姿百砚话砚史”活动在乐清市博物馆三楼报告厅举行,主讲嘉宾浙江省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钟凤文娓娓道来,让大家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对从先秦时期到清代跨越两千多年的砚史,对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天的文房四宝鉴赏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市民。

  4月26日-7月31日,由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乐清市文化遗产中心承办,杭州古越会馆协办的“百砚千姿——杭州古越会馆藏古砚特展”在乐清博物馆一楼展厅举行,现场展出150多方古砚台(以宋砚居多)。百砚千姿,让人大开眼界,同时感受到砚台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展后,有很多市民和学生对砚史和砚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大家对古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市文化遗产中心特意邀请文博专家钟凤文来乐清开展“千姿百砚话砚史”专题讲座。钟凤文是浙江省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物出境鉴定责任鉴定员,著有《江山陶瓷》(青花部分)《御瓷遗珍》《百砚千姿》《青韵》等。学术专著《哥哥洞窑与哥窑现象》破解哥窑问题。

  “先秦时期是砚台的肇始期,秦汉六朝是嬗变期,隋唐五代是发展期,辽宋金进入繁荣期,经历元的低迷期后,明清迎来鼎盛期。”据钟凤文介绍,秦汉产生了秦篆汉隶,这些文字都写在竹木简上,因此墨汁的用量不大,砚面都是平整的。隋唐时期,书家辈出,砚形呈现砚面储墨量增大的变化。宋代重用文人治国,提倡读书,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得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

  此外,钟凤文还对隋唐的四大名砚和宋代的四大名砚作了对比,对寿山石对砚、祁阳石三叠砚、红丝砚、艧村石砚等和越窑青瓷砚、景德镇青白瓷砚、紫绿端厢式砚、水晶砚等各种石材和不同质地的砚台作了品鉴,还对箕形砚、风字砚、太师砚(抄手砚)和鼎砚(圆砚)、仿生砚等不同形式的砚台出现的年代和特点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百砚千姿——杭州古越会馆藏古砚特展”展出的150多方古砚台由乐清籍的收藏玩家方肖鸣收藏。方肖鸣特地提前从杭州赶来,昨天也出现在活动现场。在当天的文房四宝鉴赏环节,他还给乐清市民带来了难得一见的两方古墨近距离品鉴,其中一方清代琴型墨造型独特,让人爱不释手。听说来参观古砚展的学生族比较多,他还特意带了一方被磨穿的古砚放在现场,以激发学子们用功学习。

  听说省城的专家过来,市民董有发带来了珍藏的两方砚台,这是他十多年前在山东曲阜开会时淘过来的。钟凤文和方肖鸣看过那方双面砚后认定是明代的古砚,古朴实用。而另一方刻有荷花的砚台则很明显是现代的。喜欢收藏的沈雷茗掏出从安徽淘来的一方略显红色的砚台,两名专家仔细端详后认定是清代端砚。

  据市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刘剑介绍,文博讲堂·千姿百砚话砚史暨文房四宝鉴赏活动也是“博物馆的奇妙一天”等紧扣未成年人精神富有主题推出的“十个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之一,依托国际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将文化艺术深植于青少年心中。今后该中心还将进行乐清智慧文遗数字化改造,建设博物馆云展览、云点阅、云讲座数字化平台,实现文艺资源全线覆盖,推进新型文旅空间打造,推出“乐清记忆”系列历史文化产品等,促进未成年人精神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