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盐盆,或盐盘

  ■陈鱼观

  一

  于人类而言,盐不仅仅是调味品,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乐清历史上就是一个盐的著名产区,盐盆更是一个以“盐”为图腾的盐世界。

  二

  说起盐盆的过去,毫无疑问,应该从其名字开始。

  盐盆,顾名思义与“盐”和“盆”有关,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载:明洪武三年,南京王大熙迁此落户,后以盆盛海水暴晒成盐,故名为盐盆。当然,也有人将“盐盆”写成“盐盘”,他们依据的是《永乐乐清县志》里出现“盐盘”两字。为此,我还专门翻阅了相关资料,“永乐志”所指盐盘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名字,即今天的盐盘村,而后世所指盐盆则是大区域概念,包括“上三岙”“五联”和田垟村等。无论地形地貌还是王大熙晒盐传说,我认为,用“盐盆”还是比较精准,且官方文件也都写作盐盆,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从王大熙在盆中煮海水成盐这段史料看来,盐盆在明洪武三年之前没有名字,也没有历史,甚至连陆域还可能没有形成,当地农民盖房子打地基时,常常挖出“沉没”在泥土中的船只,说明这是一块填海而成的新陆地。这段史料同时还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南京人王大熙还是个化学专家,因为在六百三十年前的明洪武三年(1370),他就已掌握用太阳光能在海水中提炼正方形氯化钠晶体的技术。盐盆是王大熙的化学实验室,那是一个食盐极度缺乏同时国家又对食盐实行严格专营的年代,从此盐盆人利用这门晒盐技术和国家专营政策在这片近海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的命运曾与“盐”走得那么近。 

  盐盆固然以盐命名,自然是盐的世界。在今天看来,南京王大熙必然不是第一个发明盐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改进或传承了当地晒盐技术的“外来和尚”,因为乐清自古以来就是盐业大县,在其一千六百多年的建县史中,始终不乏盐工、盐民的活动身影。

  盐在乐清传统手工业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据《乐清盐业志》 载,早在宋政和元年(1111)就设立长林场,统筹盐乡经济社会事务,其主要负责人因朝代不同分别称场官、盐课司、知事、盐事长、场长等,并曾一度由乐清知县兼任,当地尊盐、重盐程度可见一斑,而盐盆一直是长林场的核心场区。建国后,政府开始在盐盆山与沙头山之间围堤筑坝,征集军事化管理民工三千余人,历时三年,在原长林场的旧址之外建成一个面积达四千余亩的现代化盐场,俨然成为浙江省八大盐场之一,于是盐场所在地盐盆理所当然地成为省内主要产盐区之一,于是盐盆之名愈加彰显,于是盐盆人与盐的关系根深蒂固,永无摆脱。

  盐盆人在自己的盐世界里,缔造了许多与盐有关的故事。同样,在盐盆人的血液中,盐的浓度可能比盐区外的人们要高一些,他们用盐“腌制”着一个地域的辉煌和荣光。

  三

  盐盆除盐之外,流传甚广的还数“黄三嬝许亲爷”故事。这个故事在乐清县东的虹桥、清江,县西黄华、七里港等地都有传唱,至今还常常见诸乐清市一级的文艺汇演舞台上,还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概明末清初时,盐盆有盐贩女儿黄三嬝,自小父母就将其许配给乐成下垟角的林定郎。未等黄三嬝嫁入林家,林定郎父母就已不在,家道中落,黄三嬝亦已爹娘无靠,与兄长黄世中生活在一起。不料兄长黄世中爱富嫌贫,悔婚渝盟,将妹妹黄三嬝私自许配给白石表弟汪子文,并与汪子文串通一气,伪造婚书,罗织打劫、放火、强占民妻三大罪名,将林定郎告到温州府衙,欲加之罪。可怜那无依无靠的林定郎被打入监牢,黄三嬝得知后,挺身而出,巧妙周旋,拜捕快张板六为亲爷,在张板六的指点下,据理力争,为林定郎洗刷莫须有罪名。

  可叹林定郎一案受到黄世中、汪子文等人诬告陷害、百般刁难,贪婪昏庸的府尹作出了不公正的判决,黄三嬝告诉无门,毅然跳下温州府前桥,以死相抵。骗婚的汪子文以为黄三嬝溺水身亡,为逃避收尸之责,就矢口否认与黄三嬝的婚约。所幸老天有眼,黄三嬝落水后被永嘉船阿伯救起,重回盐盆,和林定郎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佳话。 

  在盐盆方言中,“嬝”读作niǎo,是姑娘的意思;“许”作动词,可理解成许愿;“亲爷”即干爹。“黄三嬝许亲爷”,是黄三嬝与干爹张板六的一段精彩对话。按照故事发展脉络,这段对话被民间曲艺家编成曲目四处传唱,大概属于明末清初的时候,经过数百年的完善传承,因此也让盐盆之名在乐清、乃至温州的大地上,广为传播。

  四

  在盐盆,我认为至少拥有三个标签非常明显的关键词:“海鲜”“黄三嬝”“盐盆王”。 除去前面讲到的黄三嬝外,盐盆近海,海鲜固然颇有特色,但盐盆王却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王姓是盐盆大姓,有趣的是,同是盐盆王,却同姓不同宗。据我所知,盐盆王至少有四宗,他们除了彼此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基本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第一宗王当推南京王大熙,自他迁居到盐盆后,最早竖起了王姓的大纛,他们这支王姓人数最多,话语的分贝自然也最高,基本占据盐盆王的“制高 点”;第二宗叫石柱王,来自永嘉石柱村。据说这个王姓始祖是个孤儿,在盐盆王家做相帮(长工)长大,因为人老实肯干,很受雇主喜欢,后留在盐盆,开枝散叶,人称“石柱王”;第三宗王系左原王,大概与南宋状元王十朋有关,据清道光《乐清县志》 载:“盘谷山(即盐盆山)在二都(盐盆古称)。山谷盘纡,故名,俗称盐盆谷”。《温州府志》:“宋王十朋孙闽读书于此。”估计这支王就是王闽的子孙了,也有说王大熙即王闽的后裔,个中渊源看来只有老王家的人自己去说清楚了。

  这里说的第四支盐盆王其实与黄三嬝也有关。民间传说黄三嬝与林定郎经温州府尹最后改判结婚后,即回到盐盆生活,由于黄三嬝冰雪聪明,加上林定郎勤劳能干,家境很快富裕起来。不管黄三嬝怎么聪明,毕竟只是农村妇女出身,见识不广,在一次修建房子时,将石马、石将军等官方仪仗立于大门口,被人告发(当时规定无功名者不得僭越礼仪),须受抄家之罪。消息传来当晚, 黄三嬝一家抱头大哭,时有四都一卖席客路过,问清原由后,即连夜回家请来一幅王十朋画像挂于大堂之上,并告之黄三嬝,“黄”乃“王”之口误,黄三嬝实为王三嬝云云。次日当官兵前来问罪时,见大堂有状元王十朋之像,只好退去,从此黄三嬝改名为王三嬝,其后人皆以王姓见世。

  大体上说,无论“盐盆王”的那一宗,都是与东乡状元王十朋有关。我在王十朋故里四都工作多年,每年“谷雨祭”,难免遇见来自盐盆的王姓人氏,可见不虚。

  五

  盐盆东濒乐清湾,三面环山,围成了“盆”的样子。我不知道王大熙最早来到时盐盆的样子,我想今天和昨天的盐盆在外形上的差别应该不大,大的是在内心,曾经的沧海成为桑田,成为生活最后的避难所。 

  老人说盐盆每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以前都是围海的堤坝,随着堤坝的向海推进,盐盆的区域空间也随之拓展开来,盐盆的前世今生总是与海生活在一起。在盐盆区域内,出现很多叫“岙”的 地名,如樟岙(后分为上段、下段,下段又分为樟南、樟北)、 盛岙、杨岙、吴岙等,也有出现叫“埭”的村落,如埭头(后分为前埭头、后埭头,前埭头又改名为柏树巷),在汉语中,“岙”指河湾可泊船处,“埭”指堵水的土坝,从中可以看到盐盆与海之间的紧密度。靠海吃海,海是盐盆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在海里耕殖着属于盐盆的时间。

  自从盐盆选择了与海“相爱”,要常常忍受海的“无理取闹”,因为“海”给盐盆人带来了休养生息可能的同时,也曾给盐盆造成了惨绝人寰的打击。如果问什么是盐盆最让人难忘的事,我想每一个盐盆人都应想到1994年的17号台风。 1994年8月21日,阴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晚21时许,百年未遇的9417号台风挟带着暴雨与天文大潮三碰头,席卷乐清湾,位于风口浪尖的盐盆自然首当其冲,在短短几分钟内十余公里的海堤被台风击溃,导致海水倒灌,盐盆顿成泽国,死亡人数达五十多人,堪称一场自盐盆成为盐盆以来最为惨重的灾难。

  灾难发生后,盐盆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之一,后虽在外界的驰援下恢复生活和生产,但由于打击过重,影响深远。

  六

  从明洪武年间南京王大熙迁居于此,并用海水晒盐成功开始,盐盆人民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盐业发展史。从远近闻名的长林场核心场区到建立浙江省八大国有盐场之一的乐清盐场,盐盆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盐,盐盆人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份盐的精神:淳朴、坚韧、守责、自强。

  今天,人们固然不能想象六百多年前的王大熙,来到盐盆这片海边的盐碱地上,用海水提炼出正方形氯化钠晶体时的喜悦,但盐盆人必然可以感受,能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正是受益于当年一粒盐的诞生所带来的恩惠。 

  今天的盐盆人已不再晒盐,但他们用一片盐滩换取一个工业文明的辉煌,用一粒盐的荣光映衬一个时代的荣光;今天的盐盆人已不再晒盐,但他们信奉盐、崇拜盐的初衷没有改变,并将矢志不渝。今天的盐盆人已不再晒盐,但他们不会忘记盐。

  一位诗人说:“盐是皇帝的圣旨。”盐盆人说:盐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