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文化周刊

白石钱氏宗祠略记

陈尚云 摄

  ■钱志熙

  白石钱姓宗祠坐落于现在建制为白石街道的街口村。从背景来看,前映着东狮与西狮两座山峰,后枕中雁山的连峰,玉甑峰稳然矗立在云端。中雁山的东漈与西漈分别流下的两条河水,夹辅着祠堂所在古镇。

  这座古老的祠堂被镇上高低不齐的众多民居簇拥着,初看显得陈旧过时。但是,当你走近一看,翘望明代建造的庑殿式建筑,像山峦一样地稳重而舒翘;简朴硕大的石础,盈抱的大柱,自有一种沉稳、雄浑的气象。墙门上是当地书法家钱师超先生书写的颜体大字:“钱氏宗祠”。内殿悬着八十年代由鹿城书法家曾耕西书写的“文献世家”匾额。祠内保存着的几块明清时代的古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历史。说它是白石甚至整个乐清市一处具有古文物级别的古建筑,并不是夸张的。

  这座古老的宗祠究竟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呢?我作了一些初步的考证。明代朱谏《钱氏宗支碑记》详细记载了乐清钱氏的来历,其中说到吴越钱氏第二十世“溪山小隐”钱存夫妇赞助修建祠堂的事情:

  次子存,生成化戊子二月二十四日,号溪山小隐,博雅士也。读书好礼,乐志林泉。县尹潘公潢稽考县志,谕令其族重盖孝廉祠堂,族心不一,难成。小隐公与妻李氏安人议曰:建立祖祠,尤胜别施。遂择基捐资,独力兴剏。复构书塾,并藏书石室下,卜寿茔于祠西。其间丹壁翠嶂,松竹梅篁,足以供吟玩;凿池引泉,架梁畜鱼,足以陶性情;又割田为蒸尝费,刻像贻图,臧且悠矣!遐迩士夫嘉其志,举以小隐为咏,劖于石壁,以垂不朽!盖宗支事类,难以殚记,征予述其大概云。时大明嘉靖十九年岁次庚子腊月望日,赐进士第知吉安府事前兵部郎中荡南朱谏书。(《白石山志》卷末金石附)

  此记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其时孝廉祠堂已建成。可见这座祠堂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祠堂是潘潢任县令时,谕令白石钱氏修建的。其原先的祠名为“孝廉祠堂”,是以钱尧卿为主角的。钱尧卿因学行优秀,曾被征为孝廉。又因为捐资兴建乐清县学,与贾如规、王十朋并列三贤,县学因此而建三贤祠,并请叶适作记。王十朋名满天下,而钱尧卿、贾如规则俱未仕,邑人却将他们并称三贤,建祠祭祀。为此,叶适发了这样一通议论:

  有钱公尧卿字熙载,贾公如规字元范,公(指王十朋)同邑士也,与公亲友而年辈稍前于公。钱公孝悌醇行,为善如嗜欲;贾公恻怛长者,惠贫恤孤,皆不及仕。然邑人高此二公,虽天下独知乐清有王公,而邑人以为此二公固亦其地之所有也。齐是民也,而贤有德者得为士;民齐不能相治也,故士得为公卿。民得尽为士,而士不得尽为公卿也。乌得以有司之所别异而异三公者乎!使王公之用,能退而不愧二公;二公之处,能不愧其身。此邑人所以推尊之意,彼区区者无预也。(《水心先生文集》卷九《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

  可见钱尧卿在当时的影响。也正因此,到了明代,县令潘潢还谕令白石钱氏修孝廉祠。古代的地方官,每到一处任职,都是十分重视褒奖当地历世贤哲,以传承当地的文脉,并有助风俗与教化。

  钱氏迁居乐清以来,最初几辈以隐德著称,但作为纳土归宋之吴越王钱弘俶的子孙,可能也都有所封赠。真正出人才的,是在迁居后的第五、六、七、八这几辈。其中第五世的钱尧卿举孝廉。第七世的钱文子太学两优释褐,也就是太学上舍考试的第一名,相当于进士科考试的状元。所以杨万里赠诗给他时,就称他为钱状元。他的堂弟钱易直,是叶适任教白石书塾时的学生,为乡试第一名,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解元”。易直官著作佐郎,后授官池州知州。前年我去池州开会,特意委托当地朋友查找,《池州府志》卷二十七“府秩官”在李寿朋之后、徐谊之前有“钱敬直,字季庄,避庙讳改易直,由著作佐郎出”这样的记载。徐谊也是永嘉学派的重要学者。敬直即易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父名赵敬,宋时追帝号为翼祖。敬直因为犯讳,改名易直。易直是叶适的学生,叶适曾为作《著作佐郎钱君墓志铭》,其中说易直“以疾得知池州。嘉定四年五月丁亥卒,年四十四,于是池州未被命也。”也就是未到任已亡,但《池州府志》历代府秩官中还是记载了他的名字。钱易直的女儿嫁马道曹田陈友谅,以白石龙山为陪嫁,死后陈友谅与其妻子钱氏、干氏的墓葬,就在龙山之脉,也就是现在中雁风景区的龙山湖。陈氏宗族每年上坟,仪式隆重。上坟之际,多有山海货物相贸易之事,据云这是白石“三月初十”会市的起源。2018年,又在龙山湖北岸发掘出南宋嘉熙三年去世的钱宜之墓,中有进士包志轼所撰《钱宜之墓志铭》。乐清钱姓,分别聚居在西乡的白石与东乡的蒲岐、华秋两地。两地的渊源关系,向来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钱宜之见于《华秋钱氏宗谱》,碑中记载其为钱尧卿的曾孙,钱秉直的儿子,也就是钱易直的侄子。这一通墓志发现,对于向来聚议纷纭的白石钱姓与华秋钱姓的关系的了解,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由上述可见,现在仍然矗立在白石街口村的钱姓宗祠,并非一座普通的古建筑,而是有丰富的文化内蕴的。这是一处值得当地政府与宗族共同保护的文物。至于个人,对这座祠堂的熟悉与感情所系念,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曾经在其中上学。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借用钱氏宗祠办白石小学,一直到1993年白石小学新建校舍后,才将这座祠堂归还钱氏宗族。记得我上学时,白石中心小学分两区,初小设在钱氏宗祠,高小设在陈氏宗祠,当时人称“门前学堂”“后面学堂”。乐清话中,“门前”就是前面的意思,或许应当写作“面前”。有一年,我应邀回乐清商议创办南怀瑾书院,写了一组《回乡纪事绝句》,其中一题为《谒白石钱氏大宗祠》:

  朱明旧造歇山式,庑殿深沉祀礼崇。记得儿时曾上学,几条板壁受寒风!

  这一座陈旧的明代建筑,也不知道能保存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