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里的光影
■林新华
得益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宗祠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沃土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
古云:“天之大事,唯祀与戒。”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没有比祭祀和战争更重大的了,足以证明祭祀在古代王朝的重要地位。建庙设坛置祠,祭天祭地祭祖,在古代,寻常百姓是不享有这个权利和尊荣的。到了宋朝,儒理兼修的大学问家朱熹提出了《家礼》宗祠制,民间的姓氏祠堂逐渐普及,在明朝达到了鼎盛。现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少的祠堂大都出自明清时期,多数明清祠堂在上世纪的“破四旧运动”中毁于一旦,使沐浴了数百年的各具建筑风格的文化地标毁于一旦,让人扼腕叹息。
宗祠又称祠堂,浓缩着一个宗族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凝聚人心和智慧的场所,是一个心灵洗礼和忏悔的殿堂,是一个联络宗亲感情、血浓于水的交流平台,是一个唤起希望、光明和力量的地方,是一个弘扬孝道和传统文化的圣地,由百家之姓、千万宗祠汇流成浩浩荡荡的中华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
瓯越之地的温州,古称永嘉,耕读之乡。南宋时期,永嘉的豫章住着一户贵胄的胡姓人家,始迁祖卧云公于1143年(绍兴十三年)迁居永嘉。后来他的后代又迁移到乐邑的漕川(今七里港曹田),曹田的后代又迁到黄华的胡家垟。1479年(明宪宗成化十五年),曹田雁行八世孙夙清公(讳居廉),由胡家垟迁居上园,遂为上园胡氏始迁祖。中国人讲究的是这个根这个源,把血脉捋得清清楚楚,使宗族更有亲情,社会群体和成员之间更有认同感。这一切源自孝道文化、宗祠文化、宗族文化。
柳市上园胡姓始迁祖居廉公定居上园没多久,即于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在三面绕河的上园河浃,建了一个不太显眼的小祠堂,供奉并祭祀着他的祖先。他知道自己背井又离了乡,孤悬客寄,不能断了祖上香火脉络,这小小的祠堂承载着他的孝道、追思和希望,也是他的精神寄托和依靠。光阴荏苒,斗转星移,543年过去了,上园胡氏后裔代代繁荣,人才辈出,已芸芸数千人,占了上园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了当地出类拔萃的大姓宗族。胡氏祠堂经过胡氏后人的不断努力累积,逐步变得又高又大了。变化最大的是1983年和1996年,裔孙胡志介、胡志辉堂兄弟率领众族人,借助新市前街拓建之便,进行大翻修,后又趁东边河浃填路之机,经过最后一次重建,保留了至今的祠堂风格和规模。
站在“胡氏宗祠”前,前门两边呈长方形,两头飞檐翘角,漆着朱红色的二层廊式风格建筑,掩映在门前的二棵已有200余年的古樟古榕之中;一对高过人头的石狮端坐在门前,仿佛注视着前方,镇守着这方祥瑞的祠堂,呵护着主人后裔子孙的平安。大门的两边镌着一副楹联:“一代宗师乔迁上园为始祖;千秋祠宇派衍安定毓子孙。”跨过高大的门槛,抬头便见中堂二楼三楼的正中央悬挂着“明德厅”“叙伦堂”二块遒劲的匾额。东侧墙体镶着巨幅黑色大理石,镌撰着《重修上园胡氏宗谱序》和《重修上园胡氏宗祠碑记》及捐款人名单榜。
通往中堂二楼的是院子里宽大的二十级石阶。二楼大厅摆了许多凳椅,是供族人休养生息的。三楼是祭祀的场所,挂着历代始迁祖的八幅画像,两侧墙壁上嵌着上园胡氏裔孙——著名画家胡铁铮、胡万良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厅内摆设仿古的红木靠椅、香案,以及胡姓名人胡德平、胡锦华题写的“枝繁叶茂”和“古镇千年烟火延续、胡氏一族奋发有为”的匾额,无不彰显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氛围。按照族规宗制,每年的清明、冬至,族人在此举行祭祀大礼,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祈求祖先的荫庇保佑,缅怀追远祖德祖训。祭祀大礼让许许多多后生之辈接受了孝道和宗族文化的洗礼,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今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胡氏学生考入大学或获取更高学位的,均在祠堂举行奖学金发放和重温《家训》仪式。置身其中,令人思绪万千,陡生胡氏祖先跋山涉水迁徙之艰辛和繁衍创业之不易,深深感受宗族的荣耀和自豪,激发起一股强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担当。
祠堂在乐清在浙南,甚至在更遥远的地方并不鲜见,比起那些管理松散的祠堂,胡氏宗祠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场所环境,区别于大量书画、藏书、楹联营造的文化氛围,区别于耕读家风的传承,区别于祠堂采用了多功能展示平台…… 胡氏宗祠是一座三进式建筑,南为门楼,中为大堂,北为后堂,由三座建筑组成,中间以院相隔,中堂高出前后建筑,两边以封闭式和护栏式双重长廊连接贯通。后堂三楼辟为藏书阁,二楼和西边的廊厅用于多功能展示,一楼开设学堂。胡氏宗祠理事会新近投了数十万元,增置了多功能展示厅设备。展示厅以人物、文字为背景,着重介绍胡氏迁徙历史和胡氏文化渊源。玩味着这些文字,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感慨祖先迁徙的沧桑巨变,感慨子孙后代矢志不渝的笃虔的怀宗追远的恒心,感慨中华文化的强大塑造力和生命力。站在那里,你会想的很多,悟的很多,学的很多。在西边的长廊展示厅,主要介绍胡氏历年大事记,又分列出“杰出人物”“文化建设”“领导关怀”“宗祠管理”等若干展示板块。伫立在展示厅前,文字在光影的底衬下,显得尤其耀眼醒目,使人浮想联翩。将现代科技的多功能展示手段融入祠堂宣传平台,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事;而将祠堂向全社会开放参观,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改革开放伊始,上园人以敏锐、深邃的眼光,积极投身民营经济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园的土地上矗立起“正泰”和“德力西”二大集团,身为上园人的南存辉和胡成中一马当先,率领他们庞大的“民营舰队”,劈风斩浪驶向深蓝,他们也从地图上都看不到的上园走向了世界,成长为中国民营经济界的翘楚。上园村在柳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抓住有利先机和地域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在窄小的土地上率先建立起“有色金属市场”“电子市场”和“气动市场”,使村集体逐年增收到280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估价登记11.7亿元。十几年前的上园村已给村民每年每人发放一万元红利,还有奖学的敬老的份子钱,一家合算下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过年的时候攥在手里,心里暖洋洋。当年上园村是省里响当当的富裕村,在全国范围伦,村综合实力排名都是靠前的,镇市省和国家颁给村里的奖牌,密密麻麻挤满了偌大的荣誉厅,每个鎏金闪光的奖牌都诠释着奋斗者艰苦的创业故事。上园被人津津乐道,上园胡氏也常常引以为傲。
胡成云当了二十多年上园村书记,上园村在他的带领下,大踏步迈进富裕新农村,他被温州市委授予“为民好书记”荣誉称号。他曾经表示,他受到宗祠文化和胡氏祖训的不少影响。
当我们在胡氏宗祠里仰望“勤本业以足衣食,敦孝悌以尽人伦,延师傅以教子弟,明礼义而先修身,居内台忠君报国,典外牧洁己爱民,尊斯言无惭祖先,悖此训不肖子孙”的胡氏家训时。可以想象,胡氏村民何以如此敬业?上园村何以发展如此迅速?一切的谜底尽然揭开,所有的疑惑豁然开悟,我们终于得到了想得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