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的乐清县志
■赵顺招
乐清自东晋宁康二年(374)建县,已有1600多年历史。乐清自古以来素有修志的优良传统,自两宋以降,历元、明、清以至现代,修成志书凡10部(现存7部),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地方志存一方之史,蕴兴衰之道,记载着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历史状况,它对于了解和研究地情,有其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历来为学者和政治家所重视。
宋代和元代已佚失的三部县志
早在北宋时,就纂有《乐清县图经》。南宋薛季宣在《雁荡山赋》“镜三京而胆寒”注引:“《乐清县图经》:‘雁荡山三京湾。’一语”。可惜入元后散逸。地方志原由秦汉的图经和地志演变而来,图经并不是地理统图的地图说明,而是古代方志的别称。南宋以后,图经一名不再使用,为新的志书体裁所替代。
南宋淳熙六年(1179)县令袁采修撰《淳熙乐清县志》十卷,附有《雁荡山图》,此志至元代尚存,后佚失,仅存袁采的《雁山图序》一篇。元大德八年(1304)知县冯福京修成《大德乐清县志》二册,所撰《自序》云:“朅来兹邑,首访图经,无复存者。顾于僧司得一摹本,乃淳熙己亥(六年)所作,距今百二十馀年,章既漫漶,卷亦残缺,亟以暇日整葺所存,搜访其逸。事不关于风教,物不系于钱谷,诗不发于性情,文不根于义理,皆一切不取,定为传之书,庶非无益之作。”可惜该志也佚失,仅存冯氏《自序》。
明代两部乐清县志
明后有《永乐乐清县志》(原名《温州府乐清县志》)八卷,明无名氏编纂,原为孤本,仅宁波天一阁藏有其明初原刻本一部。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将此书影印,1981年又将它纳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0号)重印。因原书缺扉页和序跋,不知纂修人和出书确切年代。根据此志内学校、古迹、岁贡和仙释等都记事至明永乐十六年(1418),因此一般认定此志当纂修于这一年之后不久。永乐四年(1406)至宣德二年(1427)间,魏中任乐清知县,陈明猷推测此志有可能是魏中在任期内完成的。《永乐乐清县志》系乐清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保留了宋、元旧志的史料,较完整忠实地记载了600年多前乐清地理和社会状况,而且编纂体例和内容上都有许多重要的特色,在我国地方志学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首先,它是明初《修志凡例》的范本。明代是我国地方志事业繁荣时期,据《明史·艺文志》等史籍著录,明代所修地方志不少于3000部,其中现存1000多部,而成书于嘉靖以前的,特别是明初洪武、建文、永乐这三代刻印的极少,仅有10部,而其中多半还只是后人的抄本或出于《永乐大典》的辑本。而明初地方志原刻本中,现存者仅有4部,《永乐乐清县志》就是其中一部。它也是宁波天一阁现藏明代地方志中成书最早的一部。更可贵的是,这部《县志》的体例完全遵照永乐十六年(1418)朝廷颁布的《纂修地方志凡例》,为后代提供了这方面独一无二的实例。其次,它是乐清鱼米之乡的如实写照,记载了本县物产290多种,海产鱼类67种。第三,突出阐述了乐清沿海特点,记述了本县山川共369处,沿海村庄21个,以及防御倭寇的重要军事建设。第四,是现存最早的雁荡山文献汇集。
《隆庆乐清县志》七卷,明隆庆六年(1573)知县胡用宾主修、延聘侯一元总其事,历二年而竣。侯一元(1512—1586),字舜举,号二谷,乐清缑山(今蒲岐镇侯宅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二甲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二十年(1541)升郎中,外调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后历任河南按察副使、广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主编隆庆《乐清县志》、隆庆《平阳县志》、万历《泰顺县志》等。《隆庆乐清县志》分壤地、廨宇、财用、秩祀、官师、人物、志余共七卷,其体例效法弘治壬戌状元、前七子之一康海(对山)在正德年间纂修的《武功县志》。此志在记事之后,常有编纂者类似“太史公曰”的评论,在地方志中是一种创例。侯一麟在《乐清志目·小序》里肯定其兄侯一元所编该志“异乎他志”有七项:一是多方搜集故实,二是详细记录“疆理、水利、兵政、役法之属”,三是重视良政和善行,四是自家“先德,则必素显白者始一录”,宁漏不滥,五是先人后己,重实不浮,六是赞扬知县胡用宾善政,七是文风朴实。本来作为侯一麟来说应该避嫌,不应吹捧其兄,但客观来说,他的评说不失公允。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评论侯一元所纂的隆庆《乐清县志》:“其志人物,传后有论,在地志中颇为创例。其考证亦详核。在明代志乘最为佳本”。今温州市图书馆庋玉海楼抄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无锡)藏隆庆壬申刊本。民国七年(1918),张侯佐以玉海孙氏抄校本,由温州务本石印公司仿印三百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