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岐寨下、下堡地名考
■赵顺招
乐清市蒲岐镇寨桥行政村,由寨下、桥头2个自然村首字组合命名。《浙江省乐清县地名志》记载,“寨下,村处古烟墩寨的山下,故名”,“桥头,村南首有桥(按:即河底桥),故名”。“下堡,别名霞堡”,“村处蒲岐千户所最南的堡垒边,故名”。该地名志对寨下、下堡2个地名的解释,语焉不详。2022年出版的《乐清市地名志》,沿袭了《浙江省乐清县地名志》的说法。笔者查阅了有关志书和宗谱,对这2个地名的来历进行考索。
一
寨桥村的钱氏和吴氏,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根据《乐清华阳钱氏宗谱》记载,华阳钱氏为吴越国王钱镠后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钱惟演的第七子钱曙(字正尚)迁“乐东华阳龟峰之阳”,为华阳始祖。
根据《重修桥头吴氏宗谱》记载,桥头吴氏始迁祖吴隐(字公述,号兆初),原籍福建莆田。北宋宣和间(1119-1125),率子吴馥和吴谏迁入华川高嵩龙角岩(今属南岳镇)。吴馥和子吴登、吴午分别于绍兴十五年(1145)、绍兴三十年(1160)和乾道二年(1166)进士及第。第七世吴煇“不忍远离祖所,迁居桥头,以守先人之遗址”,为蒲岐桥头派始祖。其儿子吴潮生(字君大),“明洪武六年(1373)以人才授庆元府同知”。
大约1000年之前,今蒲岐小平原(包括寨下、桥头)还是一片浅海和海涂,随着潮水带来的泥沙淤积和人工围海筑塘,逐渐成陆变为小平原,原居住在山岗上的居民逐步迁移到山下的小平原。
从《重修桥头吴氏宗谱》可知,吴氏于元末或明初从龙角岩迁居桥头。可以推测,钱氏也是小平原成陆以后,从华阳山龟峰迁居寨下。
二
虹桥片区的赵氏和虹川倪氏在南宋时都居住在今之蒲岐下堡。
据《重修鸣韶赵氏宗谱》记载,元至元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276-1290)间任乐清县主簿的孔演在《耕野先生赵公圹志》中写道:耕野先生“讳若仅、字永安”,“绍兴初高祖观察使讳公倚领麾永嘉,因侨于乐清,至父知县公(即赵时槱,淳祐七年(1247)进士,知秀州华亭县)乐岐山风土,遂家焉”。
2018年11月28日,在凰岙和信岙之间的古墓中出土一块《友松公墓志铭》的石碑。该《墓志铭》是章玄梅(字和德,号千峰)于嘉靖二十六年正月三日(1547年1月24日)撰写的,其中提到,赵氏魏王派第十世赵时槱迁居霞堡。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蒲岐千户所造城,赵时槱的玄孙光龄迁居凰岙。
《重修虹川倪氏宗谱》记载,虹川倪氏原籍福建莆田,先迁入瓯之南塘,宋绍兴五年(1135)倪涛(字巨济、号扬清)迁入玉环倪岙。越四世,其后裔倪立言(字信可,号岐阳),于宋嘉定元年(1208)转迁入今之蒲岐下堡,明永乐十五年(1417)由族首倪西峰率族众自下堡转迁虹川新市(今虹桥)。绍兴十四年(1144),王十朋(号梅溪,谥“忠文”)写了《玉环倪氏渊源序》(是否确为王十朋所写,待考),当时倪氏居住地还在玉环。嘉定四年(1211),倪享嘉撰写《倪氏原序》,因“忠文公功甚伟矣”“不复赘(述)”,该序没有记载过多的内容。元泰定三年(1326),李期昌撰写《玉环续修倪氏宗谱序》,因“梅溪忠文王公纪之详矣”,也没有记载倪立言迁入今蒲岐下堡时当时所称的地名。直至明宣德九年(1434),孔昭撰写的《倪氏续修宗谱序》,才提到“于是岐阳公迁蒲岐下堡”。倪立言的号“岐阳”,应该是岐山之阳的意思,可以推测倪立言迁入今之蒲岐下堡时当时的地名为岐山。
从以上赵氏宗谱和倪氏宗谱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在南宋和元代时今蒲岐下堡的地名称为岐山,直至明代才称为下堡。
三
古代蒲岐出入海港口有华秋洞(又称华秋埠,今属南岳镇)和崖头嘴港,日本倭寇多从这两个港口上岸,因此明初蒲岐千户所在这两个港口附近建立了高嵩和下堡两个寨堡,以瞭望观察倭寇登陆情况。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筹海图编》卷五《沿海关台寨烽堠》记载,“蒲岐所,台二:高嵩、下堡;烽堠八:东山、南浦、海塘(按:《道光乐清县志》改正为后塘)、铧锹、娄岙、下山头、前塘、双陡门。”同卷中,对“台”的记载,在一些卫所写为“寨”“寨堡”,如“金乡卫,寨十一”“宁村所,寨三”“楚门所,寨堡一”。说明《筹海图编》记载的“台”也是寨堡。
娄岙烽堠在蒲岐南门外的娄岙山(又称岐山),今称烟墩山;铧锹烽堠在今寨下猫山,因从侯家山(缑山)交界至高嵩山(高崧山)交界的山脉(包括寨下的猫山在内)统称为铧锹山(又称华阳山),故将设在猫山的烽堠称为铧锹烽堠。据今年91岁的吴康相老人介绍,听其祖上代代相传,明代在高嵩山建有高嵩寨(当地人又称海关寨),在猫山有烟墩。一旦在高嵩寨瞭望发现倭寇从沿海登陆,则在猫山白天燃起浓烟,夜里则点起大火,以烟或火报警,向蒲岐城内官兵传递信号。猫山山顶今被改建为烟墩山公园(又称景桥公园)。
综上所述,寨下的村名是因村处在明代蒲岐千户所高嵩寨堡之下,故名,并不是《浙江省乐清县地名志》所说的“处古烟墩寨的山下”而得名,因为明代的烽堠(烟墩)是没有建寨的。下堡的村名因明代蒲岐千户所“下堡”辖台(又称寨堡,相对于高嵩寨堡而言,处在下方)而得名。
在当地方言中,“下”与“霞”谐音,文人墨客将“下堡”写成“霞堡”。如上文提到的章玄梅在《友松公墓志铭》中,将“下堡”写成“霞堡”;又如郑涔〔明洪武五年(1372)任乐清县训导,其孙孟晓,字逢旦,迁居下堡〕写了《登霞堡山顶》诗一首:
丹霞紫气接蓬莱,地控南闽贯上台。
云海山边诸岛立,川源百道大江来。
寻真客子金鳌近,佩玉仙人白鹤回。
安得紫箫吹月上,夜深声韵彻琼台。